回到清末當悍匪 正文 第十一章 王一獻三計

作者 ︰ 老矣

王一在營口住了五天之後,返回了八角台。在與杰克,奧古斯都和鼐德見面的第二天後,他又會見了英商查理法碼,同樣也是交出一份訂購清單,同樣也是一番討價還價。不過總得來說,會面還算愉快,畢竟誰也不會跟錢過不去。

英,德,美,三大家。英德在這個年代科技水平要高些,而美國現在則扮演著當代中國的角色,山寨大國。產品價格相對便宜,但質量上還有所欠缺。總的來說,三家各有好處,至于訂購哪家的貨物,到時在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就在王一臨離開營口的當天下午,四名老外找上門來,後來一問,原來是鼐德介紹來的外語教師。王一大致查看了兩位英文教師的教學水平,總得來說,還算可以接受。而他本身不懂德文,所以另外兩人,他只考察了他們的漢語水平,溝通上,倒是沒問題。

張家的辦事效率還是值得稱道的,就在王一離開八角台的這段時間。張家以給老爺子祝壽的名義,將附近十里八村有頭有臉的人物都給請了過來,只要你肯來,張家就派人去接。同來的還有一幫平日里根本不敢登門的窮親戚,但凡沾邊掛拐的,也都給弄來了。

當然,張家這也不是白請,目光就盯在人家土地上出產的大豆和小麥上了。

酒宴之後,張家開始講明目的,倒是沒有仗勢欺人,收購價格比上一年提高1.5倍。

雖然最後的結果還是不能讓人完全滿意,但至少有了一個不錯的開始。怎麼說也是第一年,有人選擇觀望,也是可以理解的。合同一簽五年,有最低收購限價,同時也注明,不得私自將自家大豆小麥賣與他人。如今張家的糧谷榨油廠已經有了足夠的原料生產基地,東到岫岩,北到遼陽,西到盤錦,南到大石橋。

這邊的事剛過了沒幾天,營口那邊就來了人。名義上是營口火神廟商界議事會,對方顯然來者不善,不過出乎王一預料,張家似乎並不懼怕。直到張敬孝說出其中緣由,王一才恍然大悟——原來是張家上面有人!當然,成為眾矢之的,畢竟不是太好的事情。正所謂木秀于林,風必摧之。後來根據王一的建議,與其所有人都一身傷痕,不如分化拉攏一部分營口油坊商人,讓其以油坊機器和場地換成股份,加入泰安糧油加工場(張家糧油加工場)。把紅海弄成藍海,大家皆有錢賺。

張全寶對王一的話深以為然,認為這是老成謀國之道。

當張家的公關攻勢展開以後,效果可謂立竿見影,三成以上的營口油坊主選擇了投誠。

之後王一再獻一計。

營口剩下那些油坊除了近一半的中小油坊外,還有幾家大的油坊背景深厚,加入泰安顯然不太可能。與其成為競爭對手,不如建立價格同盟。

說來大家開買賣都是為了賺銀子,這麼鬧下去,誰都不好受。當張家把價格同盟的提議拋出來之後,剩下四家大型油坊立刻接受了張家的提議,並且公推家主張全寶的弟弟——張全福出任盟主。

到此時,王一再獻第三計——建立糧油期貨交易所。

王一這個糧油期貨交易所,可和後世的糧油期貨交易所完全是兩碼事。他設立這東西完全是為了堵外商嘴的。

首先︰資質要求極為嚴格,對外宣稱是為了保證交易者利益,其實說白了,根本就是為價格聯盟幾大家量身設定的。目的就是防止外人的強行闖入,要是真有符合資格的新交易商出現,多半也不是價格聯盟惹得起的角色。與其拒絕,吸收也就是了。

其次︰數據的完全掌控。說句容易理解的,就是價格聯盟想讓豆油的價格上漲,那價格就會上漲,想讓其下跌,那就會下跌。只是為了吸引更多的交易者出現,價格盡量不出現劇烈波動。

最後︰官面的人出來站台護航。這對價格聯盟來說,是非常輕而易舉的事情。

王一知道,自己這三計扔出來之後,營口剩下那些中小油坊恐怕都難以為續,其中大部分都是外商的油坊,他們破產是早晚的事情。王一對他們不會有任何的憐憫之心,出來混,早晚是要還的。至于本土油坊,王一的傾向還是讓張家在發動一次公關攻勢,能加入,自然最好。如果實在頑固到底,那就講不了說不起,商場上你死我活吧。

在張全寶的安排下,張家的泰安糧油加工場開始在營口的遼河附近修建,王一親自去看過,身後的張敬孝那是熱血澎湃。那些加入泰安的中小油坊已經開始搬遷機器設備,泰安規定要統一廠房,統一管理。

王一對張家只有一個要求,就是不要虧待了種地的農民和泰安里的中小股東。張家也算是農人出身,王一講的道理也淺顯易懂,再加上泰安董事會的存在,至少短時間內不會失去制衡。

天氣漸漸炎熱起來,在張府的小花園里,王一正和張全德下象棋。說來這張全德也挺怪異,論棋力,十個他也不是王一的對手,可他偏偏就是吃一百個豆還不嫌腥,完全一副找虐的個性。

王一坐在小板凳上,翹著個二郎腿,手里抱著個大茶杯,看著對面一腦門子大汗珠子的張全德在那算棋,一張損嘴就管不住了。

「我說全德兄,你到是走棋啊!一步棋磨了三個時辰,要不這盤棋咱算平得了!」

張全德故意裝听不見,只是腦門子上的汗珠越來越多。

「走啊!……再等下去,走路都到北京城了……到廣州了,快點,我都快要看到印度阿三了!」

正這時候,張敬孝從院外走了進來,見他二叔那副窘樣,他也不好樂。只是在王一面前恭恭敬敬地施禮道︰「先生,該是上操的時間了!」

王一拍拍站起身來,笑著對張全德道︰「您在這慢慢想,今天要是想不出來,咱明天再接著下這盤,別有壓力啊!」

張全德在那蹲著,還是不吱聲,王一就帶著張敬孝走了。

路上王一又拿張全德打趣,道︰「敬孝啊,還記得我之前曾跟你說的話嗎,你這二叔就放著大門不走,非要鑽窗戶的人。」

「先生說的是。」張敬孝也點首同意,不過很快臉色一正,道︰「先生,十錦香的陳掌櫃那邊有消息傳來了。」

「說說。」

「首先是鼐德先生的消息,杰克先生那邊的造紙設備和水泥生產機械已經裝船了,同來的還有三十名技工。其中造紙廠十人,水泥廠二十人。奧古斯都的印刷設備和玻璃制造及加工設備也已經裝船,同來除了二十名技工之外,還有您需要的種牛二十頭。種馬十匹。」

王一點地頭。「場地準備得怎麼樣了?」

「都平整好了。」

「畜牧場呢?」

「牧民已經就位,而且按照您的要求,開始讓他們學習您寫下來的那些規章。目前已經開始在本地牛羊身上進行試用,據說效果喜人。」

「跟畜牧場的趙廠長說,讓牧民們好好干,我不會虧待大家的。」

「明白!」張敬孝這時頓了頓,接著道︰「陳掌櫃還傳來了第二個消息,說您想要招募的銀爐職位,目前已經有五十六人報名了。他問您什麼時候過去進行面試?」

王一沉吟了一下,道︰「就定在三天後吧,讓他們繼續招人,參與的人越多越好。同時幫我收拾一片寬大的場地,預備好足夠的座椅,還有筆墨。」

「先生是……」

「到時你就知道了。」

銀爐這種行業王一在穿越前,還真沒听說過,這也他到了營口之後,才知道有這麼回事。

營口是東北地區最早出現銀爐業的城市,因而也最具代表性。銀爐業即加工鑄造「元寶銀錠」的行業,其鑄造的銀錠現貨稱為爐銀,它在金融史上曾是東北貨幣中的一種特殊貨幣。加工鑄造爐銀的銀爐業者,由單純加工銀錠現貨發展到虛銀過碼的「過爐銀」。其為各地商戶辦理存銀轉帳,開具三聯支票,成為各商戶之間的信用中心,具有存銀收付的轉帳職能。對繁榮本地經濟,擴大貿易規模曾起到積極作用。

1860年(咸豐十年),營口第一家銀爐——永成德開業。1861年(咸豐十一年)5月24日,營口代替牛莊成為東北唯一的對外開放口岸。同治初年,英商的太古、遠來(後改源來盛)等大洋行到營口置業,修築碼頭,販運貨物。國內山東、直隸、廣東、上海等地的實業精英也競相赴營口經商,貿易額日見增長。當時,東北的貨幣唯有制錢(銅幣),且為數不多,難敷周轉之用。到營口貿易的商人所帶寶銀,成色不一,並須稱量鑒定,甚為麻煩,于是熔化加工統一規格銀錠的銀爐業應運而生。銀爐業者初始的業務,僅限于買入外地銀錠或為顧客進行加工鑄成營口爐銀——「營平銀」,每錠重量五十三兩五錢,成色九九二。這種爐銀適應了當地貿易的需要,廣受各地客商歡迎。此種業務在營口通行多年,市面商業日見繁興。然而,爐銀在流通的過程中,互相扛送過稱甚費周折,遂即產生托銀爐代為保存之辦法。此後,商人之間進行商品交易,買賣雙方都在同一銀爐存銀,由銀爐用「轉帳撥兌」的方法,將應交貨款的銀兩數目,由買主的存銀帳中減除,撥存賣主的存銀帳中,即可結清價款,甚為安全簡便。此後逐步推廣,不在同一銀爐交往的買賣雙方,亦可通過各所交往的銀爐相互轉帳而完成交易。這種方法,通稱爐銀的「抹碼」、「過碼」。于是「過碼爐銀」風行于市,銀爐業逐漸躍居于經濟和金融界的重要地位,類似于近代的銀行,成為營口商業交易中資金流動的中樞渠道。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回到清末當悍匪最新章節 | 回到清末當悍匪全文閱讀 | 回到清末當悍匪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