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活之官路 第六百五十三章 淮南模式(封推第三更)

作者 ︰ 趙子銘

在這樣的夜晚之中,新晉常務副縣長李慶福也是這熬夜中的一人,與別的副縣長所不一樣的是,他的辦公室內坐著的不是各自的嫡系與智囊,而是同系的侯躍東。(.讀看看)

是的,要說這秦系四大金剛之中,威望最大,資歷最老的就是這李慶福了,可要說是與秦揚的關系最近,最受秦揚另眼想看的,則是侯躍東了,這就是一般下屬與秘書的區別。誠然,秘書也是屬于這領導的下屬之一,可卻具有其余的下屬所沒有的親密性,可以說,一個優秀的秘書可以幫助領導掌握半個家,而下屬不可以。因此,很多局長、副局長見到縣長的秘書的時候都是要禮讓三分的。

而侯躍東這次因為年齡與資歷的原因,沒有被推到常委的位置,而是成為了縣政府的大管家——政府辦主任,這可是一個要害職位,今天下午的政府工作會議,侯躍東也是作為記錄人參加了的,原本,按照道理來說,這副縣長以上的人員所參加的政府工作會議,負責記錄的應該是政府辦副主任而已,可是,這尤其涉及到了舊城區的改造與新區的建設,所以,記錄人變成了侯躍東,以保證這消息的嚴密性與保密性。

所以,在眾人談論的時候,侯躍東也沒有參與,因為,他是一個記錄人而已。對此的分寸,他一向是把握得很到位的。

而李慶福邀請侯躍東前來,並沒有為了敘舊,也不是為了下午所討論的建立一站式服務的政務中心而已,他所要討論的是「如何在岩城縣更好更快的大力發展鄉鎮企業」。

這個議題是李慶福在听聞了朱家兄弟要來進行投資考察的視乎,猛然想到的,而且,他也敏銳的感到,這正是秦揚所決定的下一個發展路線,也是岩城縣的下一個發展重點,所以說,一散會,李慶福便就很不顧形象的一路小跑回到了辦公室,開始思索這提案的撰寫工作,在有了一個明確的思路之後,李慶福親自去請來了同樣熬夜的侯躍東前來幫助自己參謀參謀。

要說,誰最了解秦揚的思想,只怕就是秦揚的這個前得意的秘書了,而且,侯躍東作為秦系的一員,自然也是希望秦系的老大哥能夠先拔頭籌的,下午的政府工作會議上大出風頭的,可是馬英奎啊,這自然不會是秦系所願意見到的事情。(請記住)

而且,李慶福也向侯躍東保證了將會在這個提案的提案人上書寫著兩個人的名字,這種親兄弟,明算賬的態度,無疑使得事情往更好的方向進行了發展。

侯躍東認認真真的看著李慶福的提案看了半天,半響這才抬起頭來,看著李慶福說道「李哥,要說這鄉鎮企業的發展無外乎其實就兩種模式,一個淮南模式,還有一個是和城模式。」要說,侯躍東不愧是科班出身,這理論研究的水平自然是很高的,李慶福雖然翻閱了不少資料,不過,對這系統的理論知識掌握得倒也並不是非常的透徹。

「哦?淮南模式是怎樣一個模式了?」李慶福對淮南模式也是有所听聞過的,可是並沒有能夠實地的去進行考察,而且,這個時代網絡也是不怎樣的,所以說,李慶福對這淮南模式是久聞其名,但是這具體的核心是什麼,其實是並不知曉的,畢竟,跟他對淮南模式的了解也僅僅是通過相應的報刊與政務工作報告中得來的,這正所謂「紙上得來終覺淺,原知此事要躬行啊。」

侯躍東點了點頭,為李慶福介紹了起來,想要發展這鄉鎮企業,這先進的發展模式必須是要借鑒借鑒的,總比模著石頭過河要強上一些,有前例可作借鑒,自然是要比獨自前行要強得多的「所謂淮南,就是咱們淮江省南部的經濟較為發達的地區,通過發展鄉鎮企業實現非農化發展的方式。這個模式是由著名的經濟學家華劉在20世紀80年代初率先提出來的。其主要特征是農民依靠自己的力量發展鄉鎮企業;鄉鎮企業的所有制結構以集體經濟為主;鄉鎮政府主導鄉鎮企業的發展。簡單的來說,淮南模式就是‘地方政府公司主義模式’、‘能人經濟模式’和‘政績經濟模式’,本質上是‘政府超強干預模式’。」

侯躍東的講解非常的細致,這讓李慶福更為自己邀請侯躍東前來共同提案感到正確無比,侯躍東的理論知識,再加上自己的基層工作經驗,顯然是能夠相得益彰的制定出更好的,更為切實可行的方案來的。

「那麼,什麼又叫做和城模式了?」李慶福繼續的問道。

「所謂的和城模式是指地北省東南部的和城地區以家庭工業和專業化市場的方式發展非農產業,從而形成小商品、大市場的發展格局。小商品是指生產規模、技術含量和運輸成本都較低的商品。大市場是指和城人在全國建立的市場網絡。」侯躍東流利的介紹道。

听著侯躍東對這些知識的了解程度,李慶福知道,侯躍東也是看出來了秦揚的心思的,真不愧為當時的得意秘書啊。

「小侯,你說,咱們岩城縣更適合哪一種模式啊?」李慶福沉吟了一會兒,抬起頭來看著侯躍東,出聲問道。

「淮南模式是通過發展鄉鎮企業,走的是一條先工業化,再市場化的發展路徑;而和城模式則是通過發展個體私營企業,通過市場化來促進工業化。兩種路徑的形成各有其主客觀原因。也各有各自的優點與不足,咱們就先從我們淮南模式說起吧,畢竟,淮南要比和城距離我們更近一些,‘淮南模式’的概念1983年首次被華劉先生提出的,是以集體經濟和鄉鎮企業為核心,追求村民共同富裕的特征因為非常符合當時對社會主義的認識,所以備受追捧。」侯躍東緩緩的解釋著。

李慶福點了點頭,向侯躍東遞送過去了一根煙,侯躍東擺了擺手,接著說道「其實,淮南模式之所以能夠發展起來,這也是有著歷史的原因的,早在1958年人民公社化時期,淮南各地在集體副業基礎上就已經開始辦起了一批社隊企業,主要為本地農民提供簡單的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到20世紀70年代,這些小型社隊企業逐漸發展成為農機具廠,為集體制造一些農機具。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對社隊企業發展的明確支持,促使社隊企業步入了一個大發展的階段。它們利用這一地區工業基礎比較薄弱的特點,抓住市場空隙,迅速壯大起來。改革開放初期,淞滬這些大型城市中大量技術工人節假日到淮南地區,給淮南帶來了信息、技術和管理經驗。因此,歷史上的積累和接受淞滬的輻射為淮南地區工業化的起步創造了良好的條件,而當時的短缺經濟,對工業化的發展也起了推動作用。至1989年,淮南鄉鎮企業創造的價值在農村社會總產值中已經佔到了60%。」

「不過,我覺得,這個模式,並不適用于我們岩城縣!」李慶福听到這里,出聲言道,秦系四大金剛可是一起患過難的,所以,彼此之間的言語也就隨意了許多,要是換一個人,只怕,李慶福是不會如此直截了當的說的。

侯躍東點了點頭,表示了肯定「是的,淮南模式之所以能夠極快的發展起來,還是因為他的地理位置與歷史條件所造成的,而我們岩城縣並不具備這兩個優勢因素,所以,淮南模式,所能夠給予我們參考的多,不過,卻不能夠很好的進行借鑒與效仿。」

李慶福也點了點頭,笑著說道「而且,我們所處的文化圈也是不一樣的,淮南模式注定是無法被我們所效仿的了。」

「可不是麼,淮南地區深受古代淮江文化的影響,傳統深厚,精巧縴細,溫柔敦厚,重格物致志,強調均衡、集體、等級。在這樣的文化環境中成長起來的一代淮南名家,善于學習、模仿,但缺乏創新和領跑意識。做事穩健、規範,但冒險精神不足;坐地為商,缺少闖勁;為人精細但缺乏開闊的視野;個體意識強而團隊精神弱;有濃厚的官本位意識。」侯躍東笑著回應道。

「那麼,和城模式了?我看很符合秦縣長的輕工業發展路線嘛。」李慶福點著了煙卷,往嘴里送去,李慶福是秘書出身,自然也是桿老煙槍,熬夜的時候,這煙自然也就抽得更凶了。

侯躍東雖然也是秘書出身,不過,這在跟著秦揚的時候,因為秦揚最喜歡即興演講,所以,稿子倒並不是寫的很多,所以,需要抽煙提神思索思路的時間也就不是很多。

《封推17更計劃》達成中,這是第三更,來,來,來更了這一更,還有十四更,下一更將在1點左右上傳,敬請期待^_^。

您的留言哪怕只是一個(*^__^*),都會成為作者創作的動力,請努力為作者加油吧!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重活之官路最新章節 | 重活之官路全文閱讀 | 重活之官路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