梟臣 第61章 論農

作者 ︰ 更俗

虞文澄也僅是到府界相迎,倒不會全程護衛。網恰逢唐希泰受命去豫章見林縛經過彭澤,唐希泰便與岳冷秋同行,虞文澄另調隊扈兵護送他們。

唐希泰是崇州十童子之,差不多要算林縛的門生,此前任廬州府司農參軍,在淮東地位看似不高,實則不低。

相信淮東不會舍失落唐希泰的性命放置岳冷秋在途中給寇兵劫殺,鄧愈、岳峙等人才較為安心的看岳冷秋離去。

從彭澤往西南而行,到都昌登船橫穿鄱陽湖是往豫章的捷徑。

沿途所行的彭澤、湖口、都昌縣,位于鄱陽湖接揚子江水道的東岸,奢家此前在這里以田常為首、駐重兵防池州,故而民間的抵當運動受到壓制。

上饒防地給打穿之後,奢家渡江北逃倉促而果斷,也來不及在這里地區進行年夜規模的破壞。

雖江州諸縣在過去年給奢家盤剝得厲害,不過今年的農事倒沒有受年夜的影響,鄉野沒有年夜亂。這對殘破的江西來,是難得的可貴。

從彭澤往西,經湖口往南到都昌,沿路麥穗金黃,已是收成季節。

岳冷秋與唐希泰分乘兩輛馬車前後而行。

岳冷秋與家人岳安、岳周乘輛車,所謂既來之則安之,沿路看風景,倒也不會特另外惶惶不安。

「罕見江西喜食面餅,料不到江州種麥如此之廣?」岳周坐在車轅前,看著沿路成片的麥田,頗為驚訝。

「麥作從西北傳入中原,已有千年,有個由西漸東、由北漸南的過程,但到江南之後,又是先江淮、兩浙,而後往西漸傳,差不多也到啟聖初年了。此時江西年夜肆種麥,也就百年左右,以江州、上饒最盛。觀地理,可知上饒種麥,是由兩浙傳入;則江州種麥則是由荊楚南漸——反而到江西月復地,浮梁、撫州、豫章、贛州、袁州等地,罕有農家植麥。非不宜,實未到也,」岳冷秋生閱歷無數,見識廣博,岳周雖為奴婢子,實則視其為門生。岳氏子弟枝葉不繁,岳冷秋悉心培養家生子,要比外人忠心很多,這次使岳周隨行,也是沿路有更多時間教導功課,耐心解釋道,「以往農事春稼而秋收,遂有青黃不接之困。秋收之後或種麥菽,能補春黃之缺,又不損地肥,江西之宜年夜舉種麥……」

當世糧產都低,北地種豆麥年收六七十斤就不克不及算荒年。江淮水田植稻也不過兩百多斤收成。要是水田到冬季加種季麥,即使江西濕害嚴重,種麥不比兩淮,但畝地能有十斤糧食收成,農戶就要笑逐顏開,故而岳冷秋遂有此論斷。

「老爺這時候倒還有心關注農事這些庶務?」家人岳安坐在車轅上,听岳冷秋悉心教導岳周農事,疑惑的道。

「細觀這些年來,往根子里,就是對這些庶務關心不敷!」岳冷秋輕嘆道,卻是不擔憂後面的唐希泰會听見,與岳周道,「麥作不畏寒,但害于澇;故而稻麥雙作之田要夏水冬旱,對溝渠之事尤為依賴。崇國公入淮東之前,崇州縣稻麥雙作的上熟田不過二十萬畝,便給稱為米魚之鄉。然而在不到十年間,崇州縣幾乎所有的水田都實現雙作,這治政的本領,想叫人不服不可……」

「岳相對崇國之事也真是熟悉,」唐希泰叫車夫驅車追來,與岳冷秋並驅而行,作揖笑道,「我家年夜人初在崇國治政,曾上書言永佃、減租之事,未見岳督回應,迄今都引以為憾,實不知岳相對農事見解也如此之深。」

崇州縣已為林縛的封國,岳冷秋習慣了舊稱,時難以改口,唐希泰卻是堅持稱崇國。

岳冷秋的地位自然不是唐希泰能比的,可是虎落平陽難有威風,岳冷秋在唐希泰面前也擺不了譜。

「減租、定租、永佃,使佃農不受顛波頻頻之害,而專務于農事,實是年夜利。簡單點來,種兩茬莊稼只收茬租,耕戶自然樂意種田雙作,施肥伺田,加入溝渠整治,」岳冷秋道,「崇國公是崇觀十年書言此事,只是其時岳某誤以為這非當下之急,沒想到是年夜錯……」

唐希泰笑道︰「其時津海糧道還在,北方需要從淮東抽糧數以百萬石計,我家年夜人也是給強逼著去想增產籌糧之法;還算如人意吧。」

听著唐希泰風輕雲淡的語氣,岳冷秋心頭苦笑︰怎麼叫還算如人意?

奢家從江西解體最為失策的處所,就是沒有想到林縛能那麼速度的平和平靜江寧的局勢,能那麼迅速的展開對江西的攻勢。

能快速平和平靜江寧局勢,概況上是林縛以戶部及江寧府的名義先後兩次向淮東錢莊支借百萬兩銀以補不足,但奢家度攻陷江寧縱兵年夜掠,掠奪的金銀之數也有數百萬兩之多,為何奢家退到江西之後就沒能緩過氣來呢?

金銀只是彌補流通之不足,但如果是民間根本就沒有糧食可以收購,再多的金銀也是廢料——去年年時間里,僅淮東十縣往江南輸送的平價米糧高達四百萬石,這才是江寧形勢迅速平和平靜下來的根來源根基因。

沒有糧食輸入,農戶忍饑受餓,只能背井離鄉去逃荒。不要本地農事生產難以恢復,還會對其他處所造成沖擊,影響治安跟生產。獲得充沛的糧食輸入,農戶能吃飽飯,就能專心農事、恢復生產,局勢自然就穩定下來了。

可是,包含淮東自身二十萬戎馬有相當部分都是要依賴淮東供食,包含浙西、閩東、浙北對淮東來都是新得之地,誰能想過淮東僅十縣還能下子拿出這麼過剩糧來?

制霸之道,無非兩樣︰築城跟積糧也,林縛認真是將這兩樁事做到極致了。

奢家之敗,非軍事、謀略不如也,實際是弱在治政上。

固然,岳冷秋有岳冷秋的驚訝跟困惑,唐希泰也不會將淮東的根底都告訴他。

要曉得淮東缺糧時,每年還要從海東運進上百萬石的米糧;也是這兩年捍海堤的效果才較為充分的彰顯出來,使得淮東糧產逐年都在年夜漲。

崇觀十、十二年,林縛鐵了心次拿出上百萬兩銀去修捍海堤,有幾多人旁觀冷笑?岳冷秋又何嘗不是旁觀冷笑者之?

此時江寧諸多人還是為奢家北逃、燕胡有可能很快打開西線通道而惶惶不安,但這順利拿下江西,叫淮東諸人信心十足,也不怕荊湖會給燕胡騎兵打穿。

江寧以及寧南、寧西以及閩東地區的局勢都相繼平和平靜下來,不會再特別缺糧,浙西、浙北的形勢也相繼好轉,江西的局面再殘破,也能自在應對,至少不會比去年更難。

奢家在江南就像閩北這塊飛地,廣南郡以及袁州、潭州都有服軟之勢。

就算以當前的形勢,淮東還能供養二十萬戰卒;當整個南方局勢都平和平靜下來,淮東戎馬擴充到十萬、四十萬,揚子江之南又不消擔憂有人制肘,何畏與燕胡正面逐殺中原戰場之上?

目前,林縛概況上是免除失落江西今後年的賦稅以養生息,但實際上江西要重建、要恢復生產,就要從外地運入年夜量的鹽鐵米煤茶布甚至騾馬等物資——包含將來的廣南、湘潭等地,林縛都無意開始就直接去接管賦稅,可是市場傾銷定要打開。淮東就能依賴鹽鐵之事,從這些地區吸取年夜量的養軍之資。

江寧戰事之後,江南七府的市場對淮東打開,僅鐵料項,今年上半年就將給淮東帶去近百萬兩銀的厚利。

燕胡奪得薊東之後,接管原薊鎮軍在薊東遵化的鐵廠,又從遼東遷並工匠來,成為燕胡在北地最年夜的煉鐵中心。

根據軍情司所得情報,燕胡的遵化鐵廠,有工匠近兩萬人,年產精鐵、毛鐵料共四百萬斤——燕胡人雖生于荒蠻,但其王葉濟爾有雄才年夜略,早年就在遼東年夜事冶鐵、開發遼東,才有南奪燕薊的基礎。

遵化鐵廠的規模甚至跨越江寧工部鐵作最盛之時,用匠工之數,但要比江寧工部要少截——幾多即可見葉濟爾治政手段之強、眼光之遠年夜。

只可惜,橫在燕虜之前的,是淮東,不是殘越,也不是奢家這樣的時梟雄。

在淮東,與冶鐵相關的匠工約萬多人,但鐵料年總產量高達兩千萬斤。

以計人均產鐵計,淮東是燕胡在遵化鐵廠的倍。

想到這里,唐希泰又朝岳冷秋作揖道︰「听岳相談農事,希泰有事請教?」

「燕京未覆時,北地正常時需每年從南方輸入漕糧六百萬石;但在燕虜佔得北地後,在山東、河南皆殘的情況,便撐得起四十萬戎馬連年征戰之耗用,何以如此?」唐希泰問道。

岳冷秋看了唐希泰眼,心里想︰唐希泰同行,難道是林縛有意放置?

岳冷秋認為唐希泰是有意相考,雖然猜不透他為何如此,但也漫不經心,淡然道︰「往年需南糧北運,以補燕京之不足,也僅能勉強維持;而如今南糧隔離而北地半殘,燕虜何以據北地以養四十萬戎馬,感慨、驚訝者甚眾。但唐年夜人對此應該了然于心……」

唐希泰尷尬笑,心想岳冷秋果真是老狐狸,試探得有些明顯了,但也硬著頭皮等岳冷秋繼續下去。

「……」岳冷秋要坐在車轅前的岳周也仔細听著,道,「雖北地遠不如江南富庶,但燕薊平原也有良田近億畝,而薊遼、宣府、年夜同邊的軍屯規模時最年夜總計達千七百萬畝,只要善以經營,何愁四十萬戎馬養不活?」

唐希泰目光淡遠,心知岳冷秋所言不虛,見岳冷秋對這些數字信手拈來,了然于心,也確信岳冷秋合曾登副相之位,不是浪得虛名。

年夜同鎮不是座獨城,年夜同鎮作為北地邊之,以年夜同城為核心,共有百余座軍屯城壘,構成寬近六百里的防地,軍屯規模最盛之時,屯田達七百萬畝。

「軍屯、軍戶之制廢敗,致使諸多事積重難返,」岳冷秋細算有越以來種種短處,也是感慨萬千,他以往以投機取功為利,但不料味他不懂其中的關竅,再者唐希泰有可能代表林縛作試探,他侃侃而談道,「軍屯給將官侵佔,屯卒又給將官役使勞作,致使後期軍戶年夜量流失。到靖邊侯蘇護時,邊軍將卒或征或募各半,中樞撥錢糧及屯種自給各半,已經不克不及完全依賴軍屯。要是問題僅僅于此,還不算嚴重。邊軍可以征屯卒以補不足,但京營軍到後期就幾乎都是募卒。京營軍後期兵額為十萬,合眷屬共十萬人居于畿內,都需要中樞財稅供養。另外燕京未覆時,包含漕糧、宮莊以及各地交于中樞(或戶部、或內府司)的稅賦,除京營軍及邊軍錢糧外,還要用于兩個方面,是官吏功勛俸祿、是宗室內廷供養。燕京有口百萬眾,京營軍及眷尾居半,余下十萬口,有官吏、有勛貴,有貧賤依附于官貴者。官或食俸祿或貪腐,又拿俸祿及貪腐養家人、僕役,豈不是燕京百余萬口人實際上都在吃中樞財賦?中樞要養邊軍,又要養燕京百余萬口人,僅從燕薊抽稅糧,如何能夠?」

越太宗遷都于燕京,倒不是胡亂所定。

即使不算邊地軍屯,燕薊平原實際是中原四年夜平原之,與兩湖平原、江淮平原、河淮平原並列。燕薊平原南至黃河、北至燕山、西至太行山、東至渤海,可耕作的土地達上億畝之多。帝室在京畿、燕薊所圈的皇莊就多達四百萬畝之多。

除黃河外,起源于太行山而入渤海的水系極多,給燕薊帶來極便當的灌溉條件,最多時養育民口將近千萬之數。

以千萬之民、億畝之地供養座帝都尚且不足,已經不是北地缺不缺糧的問題,而是越朝到後期積重難返。

除邊軍外,就連帝都百余萬口都需要外界的供養,就已經跨越燕薊平原的承受規模。

江寧城坊戶度高達十六萬戶,除江淮富戶官紳雲集江寧之外,還有年夜量的貧民依附于他們而生。

這種畸形的城市人口結構,對周邊的江淮平原是在不竭的吸血,年夜量的資源就憑白的消耗在江寧城里。

所以在江寧戰事之後,林縛方面將江寧城坊戶往工坊、工礦等業輸送,方面年夜舉將城市貧民遷往閩東、夷州屯種。實際要消減江寧城對江淮平原資源的過度侵佔,才能夠將更多的資源用來養軍,以跟燕胡抗衡。

「之前就是積重難返,但到燕虜破關寇邊,燕南、魯北給打殘、黃河潰堤而漕道沖垮之後,北地形勢就已經到了解體的邊沿,」岳冷秋,「不克不及不崇國公實在是伶俐得很,津海糧道遂得以崛起。到這時候,燕京因糧荒而人口銳減,實際使得南漕總量降到百萬石以下,也能勉強維持。可惜燕虜成勢已久,而先帝在遼西缺乏足夠的耐心……」

唐希泰心里暗道︰岳冷秋是事後諸葛亮呢,還是那時就看出遼西之戰倉促必敗?

要是後者,岳冷秋的心機真是夠狠,淮東應不克不及容他?但細想,要是岳冷秋當初早就看穿切,也就不會在這時坦然相告。

岳冷秋似乎看不到唐希泰在想什麼事情,隨著車轍前行的轔轔之聲,繼續道︰「北地解體之時,燕京人口已經銳減到十萬,不足崇觀八年之前的半數。燕虜佔得燕京,京營軍除隨張協留守約萬眾降敵外,其他悉數解體。在北地解體之前,朝廷要承擔燕京百余萬口人的吃食,但到燕虜竊得燕京,這些壓力實際上已經化解失落年夜半……」

「這數年來,燕虜在年夜同、遼薊、宣府、薊東、燕南等地圈地分田、重定軍戶之制。這麼來,燕虜養四十萬兵,即是京營軍,除吃食給養之外,也不再需要額外承擔兵餉。即使有兵餉,那也是縱兵掠劫……」

「……雖降臣無數,也無恥受燕虜俸祿,但自虜王以下,虜賊都尚節儉,降臣不敢不效,實際上年夜幅減輕了消耗。張協老兒未叛時,養家奴愈千,此時媚賊,家人不足百數。朝廷在燕京最多時內廷供養侍宦近六萬人,而燕虜宮眾不過兩千眾。這幾多,就相當能叫燕虜多養十數萬戎馬。燕京城此時實際口數,加上駐兵,也就二十余萬……」

概況上看去燕虜對降臣的俸祿不減,但實際上清廉與否,不同極年夜。

張協養家奴愈千,除俸祿外,相當部分是依靠貪腐所主,實際上也是消耗中樞財務。官吏、降臣能夠清廉,中樞財務消耗要少很多。

「以上種種,使得此前朝廷在燕京立都得燕薊之養尚且不足,而需從河南、山東以及江淮抽糧;而燕虜南下,佔得燕薊,雖河南、山東等地皆殘,但晉中、燕薊民生已有恢復,又得兩遼、燕西之地,故而燕虜能養四十萬戰卒而連番征戰。」g!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梟臣最新章節 | 梟臣全文閱讀 | 梟臣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