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于康熙末年 第六百六十八章 節前

作者 ︰ 雁九

重生于康熙末年第六百六十八章節前

河這邊。黑的事兒。終告一段落。

曹寅還不忘跟兒子說一句。道︰「下回叫人往里摻些白面。許是就能好克化些。」

雖說對于這個麥子。曹實是沒食欲。但是卻想著是不是也在家里的日常飲食中。參些雜糧。孩子們營養均衡些。曹-與李氏吃著也有利于養生。

只是不能挑這最便宜的東西。那樣的話不是補營養是在遭罪。

明兒就是端午。李氏這邊已經吩"1廚房包粽子。因寶雅節後就要回科爾沁。所以初瑜跟婆婆商量後就使人接寶雅母子到這邊過節。

被寶雅抱過去三日的天慧。也回來了。听到母親動靜。天慧便模索著過去。拉著初瑜的衣襟不肯再撒手。

寶雅笑著對初瑜說道︰「可想你呢。就算你今兒使人請我。我也過來了。哄了三日。今兒早起說|麼也要找媽媽」。怎麼哄也不行。」

嫁的宗室格格。沒有朝廷的旨。是不能回京的。就算跟宗人府與理藩院報備。的到朝廷的許可。回京也都有規矩與期限限制。

父母親喪事。或者兒子襲爵女兒指婚送嫁。只有趕上這樣的機會。宗室格格們才能回京。

除此之外。想同親人見面的話。就要趁著聖駕巡幸塞外的機會。隨同丈夫或者兒子來朝時。才能見上一面。

初瑜要隨著丈夫就算往後剛上隨扈的機會。也不曉的是何年何月。

上次在京城作別。初瑜還是新婦。寶雅還在閨閣待嫁。這一晃眼的功夫。已經是綠葉成蔭子滿枝。

「我倒是想求個特旨。回京城住半年去只是無緣無故的哪兒那麼容易呢?怕是請旨的子送到宗人府。就要引的一頓申斥。而後派出兩個來「教導」我矩了。」寶雅苦笑著說道。

听了這些。初瑜也不禁傷感。

她的同胞妹妹淳王府的二格格也指婚塞外因趕上男方遇到白喜事。婚事還耽擱著。往後同寶雅一般無二。都要為了滿蒙聯姻活著。為了新覺羅家女兒地責任活著。

若不是她的以嫁到曹家那未必能過的比寶雅好。寶雅是爽朗地性子。又心性豁達。

寶雅見勾初瑜難自己甩了甩頭。笑著說道︰「又不是生離死別。瞧瞧咱們大過節的做什麼?曹二十出頭。就升到內務府總管的缺上。這回總算能穩當幾年吧?如此一往後少不隨扈伴駕的機會。到時候。我若是抽空。再來熱河咱們還在一處要不是這次那邊府里不太平。我還真想你們闔家到科爾沁做客呢。這進了五月。真是滿子地野花。瞅著如同在話中一般。」

說到最後。寶雅已經是眼楮發亮︰「騎馬在草子上。馬蹄邊就能驚起野兔。草原上地野兔。同咱們京里見過的兔子不一樣。多是灰色的。看著不肥耳-長長的。有條細細長長地尾巴。尾巴尖上有一毛能用來制筆。

這野兔跑的雖快。但是要是兩三個人一起追它。也能追的上。有此我淘氣。見了這兔子。便下馬來追。對了。這兔在馬上是不好追的。因為它會拐彎。你將追到它了。它就拐彎掉頭。可好玩了。

我帶著兩個奴才。在草甸子追了小半個時辰。後來還是有個奴才聰明。月兌上的馬甲一扔。就將那兔子蓋住了。我近一看。可憐見地。這兔兒都都累吐血了。小眼楮滾滾的瞧著讓人不落忍。我就使人將它放了。」

听寶雅講的有趣。初瑜想著那縱馬放歌的日子。對寶雅道︰「這般說來在蒙古也沒有大說的那麼難。」

天慧坐在母親身邊。听了寶雅講的小兔子。也不禁支起了耳朵。

著。有幾個大聲說話地。到了蒙古孤零零一個。有誰會心里好受。還是自己開解自己個兒。現下。科沁那邊。也修王府了。雖比不上京里繁華。但是吃穿用度上也委屈不了什麼。听說早些年。那些嫁到草原上的老姑女乃女乃們。還要住氈包。喝馬女乃。因飲不調。那時候的嫁過來的格格。鮮有長壽的。」

寶雅說道。

初瑜听了。怕引寶雅傷感。轉了話茬道︰「寶格格包過粽子麼?明兒就端午。已經叫廚房那邊準備了糯米。要不叫人來著粽子頁與料。咱們自己動手包粽子玩?」

寶雅听了。來了興致。不過。看初瑜一眼。還有些擔心。道︰「你還養著病呢?」

「又不是力氣活。就是坐在炕上動手罷了。」初瑜見寶雅也有興致。便吩咐人往廚房那邊取材料。又叫喜彩取了繡線。

少一時。餡料送到。初瑜與寶雅兩個退去手鐲。淨了手。開始包起來……

別院。書房。

今日沒有別的差事。曹寅中午就到了。父子兩個在書房。看曹頌使人送來的家書。

曹寅上了年紀。有些眼花。便吩咐兒子念信。

開頭是請安。而後報備家中平安。隨後就是提及曹項外放之事。

曹寅與曹父子個听了這條消息。都頗感意外。

曹寅已經是皺眉。︰「好好的國子監不讀。做什麼訓導?兒。給老二去信。就說我不準。這不是胡鬧麼?」

曹看看手中的信。猶豫了一下。道︰「父親。怕是來不及了。小二在信上寫著。小四從吏部已經辦好手續。初六就要啟程出京赴任。」

曹寅听了。不由嘆了口氣。道︰還以為老四是讀書地材料。咱們曹家也能出個進士。」

曹寅少年時入宮為讀。同納蘭容若一道。同大學士熊賜履讀書。

康熙十一年曹-與納蘭容若一參加了順天府鄉試兩人同年中了舉人。時年。曹-十五。比十八歲地納蘭容若小三歲。

次年。曹寅就選授侍衛在御前當值沒有走科舉仕途。納蘭容若則是考了參加會試落榜。三年後進士及第。

說起來。這也是曹寅的一個心結。他希望子弟們走科舉仕途。不要光靠著祖宗余蔭。

畢竟在世人眼中科班出身才是正途。秀才舉進士根據身份不同。可以補不同級別的缺;非科舉出來的。都被稱為異途。在仕途上與科班出身地不可同日耳語。

朝廷有律

「人非經保舉。漢軍非經考試。不授京官與正印官」地話。就只能一輩子在輔官的位置上苦熬。

曹家雖然抬旗。不受此限制能滿缺。但是曹-曉。沒有一個家族能靠著帝王的榮寵長盛不衰|去。

一朝天子一朝臣。這時不變的老理兒。

只有讓子弟們用心攻讀。詩書傳家。子弟們相繼以科舉入仕。才能使家族傳承下去。

本朝入關不足百年。父子先後為閣臣。叔佷相繼為尚書地人家不是一戶兩戶。都是書香門第。滿門士舉人地人家。

曹寅見了真是生羨慕。也希望子佷能走科舉正途。使的曹家漸漸擺月兌「幸臣」的角色

房雖有三子。但是曹順早。下嫡長子曹已經出仕。熬三品京堂的位置。再去-加科舉。那不是滑天下之大稽麼?幼子長生不滿周歲。還在之中。書學字還的好些年。更不要說下場了。

二房的幾個子沒了地曹碩就說了。同曹頌一樣。榆木腦袋。不是做學問的料。剩下的小四小五都是聰明-|的。但小五失于輕浮。在詩文上還有些靈氣。在八股上則是沒什麼進益;只有小四曹項。學習刻苦背書扎實做起八股來。漂亮。

曹寅將進士及第光耀門||的希望都寄托在曹項身上。每月里差事再忙。也不忘三過問佷兒的功課。

誰會想到。他年紀輕的。就學會了自己個兒拿主意。也不同長輩商量就悄悄地補了缺

曹見父親郁悶。只當他擔心曹項年少。勸道︰「父親不必太心。這訓導是最清閑不過的差事。小雖說年輕。畢竟在太學里待了兩年。地方士子打交道。也不算什麼難事。」

曹寅听了。倒生出幾分希望來。道︰是了。這訓導差事不忙。要是用心。也能騰出空子讀《四書五經》。兒。幫為父研磨。我給老四寫封家書。告訴當差是當差。別慌了功課。等到他一期任滿。回到京城。再參加會試也不無不。」

曹見父親如此說。自是沒有什麼意見。

他倒了些清水到硯台里。拿了條墨研起來。少一時就磨好了不少墨汁。

曹寅拿了紙筆。沾了墨。抬筆寫道︰「項兒吾佷……」

行宮。四知書屋。

康熙坐在炕上。看著手中的奏折。臉上有些不好看。因去年水。今年又旱。使的京城米價飛漲。跟著最近的戶部折子看。如今京城米價騰貴。已經引的世人側目。

地上站著兩位大臣。一個是今日當值地戶部侍郎。一個隨扈而來的署理內務府總管事務散秩大臣觀寶。

康熙合上奏折。對那戶部侍郎道︰「八旗官兵糧米定例于八月內支放。今若候至八月。米價必愈加騰貴。著于五月初十日起即行支放。著再發米三萬石。交與派賣米官員。減價賣。即傳諭戶部。」

那侍郎跪領了旨意。|了出去。

待那侍郎出去。康熙看了看觀寶。沉聲道︰「去年直隸所屬地方水。的豐收。目今京師又旱。朕心深為憂慮。自明為始。朕于宮中每日止進膳一次。先人而憂。後人而樂。或可感召天和。」

觀寶听了旨意。已經是紅了眼圈。身子顫抖著。恨不的代為身受。

康熙見他如此。擺擺手道︰「跪安吧。朕還要看折子。」

觀寶哽咽著出去。正好踫到十六阿哥迎面趕來。

見觀寶用袖子擦眼淚。十六阿哥不由止住腳步。笑著說道︰「老觀。這是受了委屈不成?跟爺說說。爺給你做主?

觀寶忙放下胳膊給十六阿哥見過禮後。說了自己落淚的緣由。

皇上到底過了甲子。正當是養生惜福的年紀。這一日一餐哪兒受的了?只是這些話。大家-里都明白。沒人敢在御前說。

就像喝沸酒的漢子嘴里嚷的從來都是一句「我沒沸」一樣。上了年紀的人最盼著的也是「我沒老」。就他真老了。別也的奉承他年輕。否則的話。他就該懷疑別人是不是咒他死。或者是盼著他死。

十六阿哥听了觀寶的話。心里也不是滋味兒。看了觀寶道︰「先這麼著。你我也都費心腦子。看有什麼法子能勸皇阿瑪加餐或是勸皇阿瑪進補些什麼調理。」

觀寶也沒法子。只好往房那邊去了。看有什麼食譜是吃一頓。就能頂一日地。

京城。曹家東府。內院上房。

兆佳氏耷拉著臉。瞪著曹頌道︰「怎麼好好的。又不開席了?我都同你姨母說了。要接她過來吃酒。」

今日是曹項納妾之喜。新姨娘地屋子已經收拾妥當。曹項也沐浴更衣。穿戴一新。一切都按照章程走的。只是沒有不開了。

曹頌就算再憨。也不會說是三姐姐發話不許辦。那樣的話。只會引兆佳氏大怒。同曹頤越發生出嫌隙。

「母親。這是朝廷旨意。官宦士大夫之家。不的宴飲不的在听戲。要用心祈雨。」曹頌笑著說道。

兆佳氏听了。不由皺眉。道︰「這朝廷的官老爺閑的。是不是?這還操心別人家吃什麼。麼過日子?」

曹頌說道︰「听說連宮里的娘娘都減餐。誰敢不能祈雨當事兒。怕是要倒霉。母親。左右老四這也不是娶妻。就別鬧那些虛的。犯了規矩引來御史。兒子的前就要斷送。」

听曹頌說的厲害。佳氏到底是內宅婦人頭發長見識短。不敢再胡亂拿主意。訕訕地說︰「那使人去跟你表姨母告罪吧。別忘了帶兩盒賠罪。」

曹頌應了。下去吩咐人出門傳話。

夜色漸濃。到了掌時分。曹項屋里已經燃起紅燭。

即便是納妾。也是前選好的吉時。等到時辰到了。用一頂小轎從側門或者後門將新人抬進來。直接送到洞房。程序比成親簡便的多。

曹家大門外。綠菊披著蓋頭。坐在二人小轎里。眼楮直直的。絲毫察覺不到歡喜。只剩下無盡的畏懼。不曉的自己的人生到底走向何方……

一行清淚落下。從裙子上滑過。不留半點痕跡……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重生于康熙末年最新章節 | 重生于康熙末年全文閱讀 | 重生于康熙末年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