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風流 第562章 相見不如懷念

作者 ︰ 蕭玄武

秋日的艷陽天,日光普照,金菊怒放。

御花園里四下彌散著一股沁人的花香,溪水湛亮潺潺而過,帶走幾許無根的飄萍。

李世民就坐在溪邊的一張太師椅上,斜靠著身子微眯著眼楮,懶洋洋的曬太陽。

鼻間是泥土的芬芳與水草的濕味,身後有幾壘被流水打磨得光可鑒人的太湖石。

四周很寧靜。

離他身前不遠的前方,小兕子坐在蒲座上,一本正經的在提筆繪畫。李世民讓他給自己畫像,小兕子還就一口答應了。這時,她時不時的抬眼看一看自己的父親,然後就低頭,認真仔細的繪描。

許久後,李世民幾乎都睡著了。小兕子嘿嘿的一笑,喚道︰「父皇,我畫好啦!」

李世民這才醒來,扯了個哈欠笑道︰「快拿來給父皇看看。」

小兕子笑嘻嘻的拿著畫過來,李世民看了一眼,當場哈哈的大笑。

「小兕子,你好調皮呀!你怎麼能畫父皇睡著了的樣子呢?」李世民指著畫笑道,「你看看,還將父皇的肚子畫得這麼大,肚皮上還站了一只小鳥!」

「嘻嘻,那只小鳥,就是小兕子嘛!」小兕子笑道,「畫得好不好嘛,父皇?」

「好,真好。」李世民點頭呵呵的笑,模著小兕子的頭說道,「常言道字畫如其人,朕看用墨的厚薄與線條的剛柔,就知你心善慈仁。」

說到這里,李世民又嘆息了一聲,悠然的仿佛是說給自己听︰「小兕子啊,你可能是朕的子女中,最聰明最伶俐,也最乖巧最溫馴的了。」

小兕子雖然年幼,但一向極為聰明,又善解人意,她喃喃的道︰「父皇,你又想起四哥了嗎?」

李世民微微的一笑,笑容中卻有點苦澀,他道︰「何止是你四哥呢?還有你遠在嶺南的大哥,夭折的二哥,還有你那,將金身留在法門寺的五哥啊……」

小兕子的嘴巴就嘟了起來,傷心的低語道︰「父皇,為什麼這些皇兄,都這麼早就離我們而去呢?……九哥也不來宮里看我了,還有高陽皇姐,也走了。我好想念他們啊!」

李世民,居然無語以對。他久久的凝視著小兕子,眼神中滿是揮之不去的慈愛與憂傷。

「小兕子,朕,將來把你嫁給一戶尋常人家,好麼?」李世民突然道。

小兕子半懂不懂的眨了眨眼楮,又搖了搖頭,「我不要嫁人。」

李世民就笑了,「為什麼呢?女娃兒,長大了都是要嫁人的。」

「因為嫁了人,就要跟丈夫住在一起,就要離開父皇了。」小兕子認真的說道,「幾位皇姐,都是這樣的。她們嫁了人,就不來宮里陪伴父皇了。高陽皇姐,還走得遠遠的了……我不要嫁人,我要永遠陪著父皇!」

李世民的心里,仿佛被一根烙紅的鐵簽給扎中,觸到了內心深處埋葬已久的那處溫柔之地。頓時,辛酸、感動、後悔與傷心,全都涌了上來。

差點就紅了眼圈,沒止住眼淚。

「父皇,你怎麼了……」

「沒什麼……」李世民努力的笑,模著小兕子的頭,柔聲道,「你知道嗎,小兕子。你高陽皇姐小時候,也跟你一樣這麼乖巧伶俐,也跟父皇,說過這一樣的話……」

小兕子听得十分認真,先是點了點頭,然後又果斷的搖頭︰「高陽皇姐說話不算話。我不會的,我肯定說話算話!」

「傻丫頭!」李世民呵呵的笑,心中浮起一絲久違的暖意。

終于暫離了朝堂,能夠回到後宮靜養。在這里,李世民每日就與小兕子相伴,一老一少形影不離。仿佛只有和小兕子在一起的時候,李世民才能確切的感覺到自己是一位父親,而不是一國之君。

而不是那個,必須在親情與帝業之間,做出抉擇與割舍的大唐國君。

御醫煎好了藥,將藥送來。小兕子接過碗,一勺一勺的給李世民喂藥,還像哄小孩子一樣,一邊吹著藥勺一邊說,‘不苦不苦,父皇乖,快點喝了,病就好啦’!

李世民也就當真‘听話’,笑眯眯的一口一口喝著藥。

旁邊的宮人與宦官看到這一幕,臉上都泛起如陽光般溫暖的笑容,就如這御花園里綻放的秋菊。

剛喝完了藥,李世民正在用茶漱口時,李恪來了。

小兕子遠遠的就迎了上去,「三哥,你來啦!」

李恪爽朗的哈哈大笑,「小兕兒,你又在陪父皇呀!怎麼樣,父皇今天喝藥了嗎?」

「喝過啦,父皇很乖的!」小兕子展顏而笑,露出兩顆小虎牙,說道,「三哥,村長回來了嗎?」

李恪怔了一怔,又笑了一笑,蹲來準備去抱小兕子。

小兕子卻突然往後退了兩步,「不要!」

「怎麼了?」李世民與李恪都愣了一愣。

「三哥是男孩子,我是女孩子,不能抱的!」小兕子一本正經道。

李世民與李恪都哈哈的大笑起來,笑得眼淚都要出來了。

「三哥你笑什麼呀!我問你話呢,村長回來了沒有?」小兕子還有點生氣了。

「還沒有。」李恪邊笑邊說道,「他嘛……還有一些事情要忙。等他忙完了,就回來陪你玩。」

「我不是要他陪我玩。」小兕子面露一絲不悅,嘴巴也嘟了起來,喃喃道,「我想讓他看看,我給他畫的畫像。父皇說要建一座凌煙閣,把大唐的功臣們的畫像,都貢放進來。其他的功臣的畫像,都是我的老師(閻立本)畫的;唯獨村長的,是我畫的呢!」

「這樣啊?小兕子真了不起!」李恪輕輕的點了點頭,微笑道,「等他回來,我一定讓他進宮里來找你,專程看這畫像,好不好?」

「好,一言為定!」小兕子這才喜笑顏開。

「小兕子乖,父皇要與你三哥說些事情,你先和女乃娘她們去賞菊玩耍吧!等會兒,父皇再教你書法。」李世民微笑道。

小兕子听話的走了。

李恪便與李世民見了禮,說道︰「父皇,關西軍主力三十萬大軍,已經回朝多日了。兒臣已發出詔令,英國公李勣用不了幾日也會回到長安。兒臣想問一問父皇,這三十萬大軍該如何編制,交由何人統領為好?」

李世民慵懶的靠在太椅上,說道︰「怎麼你沒有合適的人選嗎?」

「事關軍國大事,兒臣還是想問一問父皇的意思。」

「朕既然讓你監國,就是將這些事情都交給你處理了。」李世民說道,「軍國大事怎麼了,你處理不來麼?」

李恪苦笑了一下,說道︰「那兒臣就說說自己的淺見。兒臣以為,關西軍乃是我大唐的精銳之師,不僅僅是作戰勇猛軍紀嚴明,更重要的是這支軍隊十分的團結,令行禁止。兒臣以為,這支軍隊不宜在回朝之後將其拆散重組,令其歸于各個軍府。等到了戰時再召回來,軍心就渙散了。因此兒臣建議,依舊讓原來的關西軍大將,統領這支軍隊。讓他們以後長駐長安,做為鞏衛長安的主力。」

李世民不置可否,而是道︰「你覺得怎麼做有道理,就怎麼做好了。」

「兒臣建議,就讓關西軍的四庭柱,繼續擔任關西軍的統兵大將。」李恪說道,「早前,父皇就下旨新組了兩衛親勛大軍,分別是左右龍武衛。平蕃一役後,左右龍武衛因為傷亡與歸府各種原因,導致人員流失編制混亂,已是名存實亡。因此兒臣建議,就讓歸朝的龐飛與關西軍第一猛將薛仁貴,擔任新的左右龍武衛大將軍。這兩衛兵馬,平日戍衛帝都皇城;戰時,作為先鋒主力摧城拔寨。」

「好。」李世民終于表了個態,說道,「將領人員上的調動,你要多下點功夫,要讓所有人心服口服才行。原來的左右龍武衛大將軍,秦通與李君羨都是檢校官,現在正式任命龐飛與薛仁貴為大將軍,你要先將這兩個人安撫好才行。」

「兒臣遵旨。」

「對了,你剛才說……四庭柱?」李世民微皺了下眉頭,「朕好像記得,關西軍中除了四庭柱,還有‘八軍台’?」

「是的。」李恪說道,「關西軍中,良臣猛將一應雲集。四庭柱八軍台,都是獨檔一面的大功臣,也是世間少有的虎將。尤其是四庭柱,蘇定方如今坐鎮西域,龐飛曾經代理蘭州大都督,薛仁貴是百年難遇的將帥之才;其余的八軍台,在平定西域之後,受秦慕白之命各自建立了都督府,如今暫領府事,在西域各自坐鎮一方,為我大唐保境安民……唯獨四庭柱之一的宇文洪泰,與秦慕白一道辭官遠走了。」

李世民沉吟了片刻,說道︰「既然是人才,就要加以重用。等過些時日西域穩定了,將八軍台都調回長安來,分別在左右龍武衛中擔任要職,或是擔任其他衛府的要職。」

說到這里,李世民饒有深意的頓了一頓,說道︰「將來,他們也可以在六率中任職。」

李恪心頭一震︰六率?

太子東宮的親衛兵馬,東宮六率麼?

听到這些,李恪的心里其實談不上驚喜,而是漸漸的寬慰了。方才他有意在李世民面前提起關西軍與四庭柱、八軍台,就是想試探一下他父皇對這些人的態度。現在事情證明,秦慕白走後,關西軍眾將已經不算一個「勢力集團」。朝廷可以輕松的駕馭並吸收他們,量才度用了。

而且听李世民這話,用意很明顯——他希望關西軍,能夠牢牢的團結在李恪的周圍,成為鞏固他的太子之位的得力臂膀!

父子二人都默契的沉默了片刻,李世民突然道︰「秦慕白……有消息麼?」

李恪輕聲道︰「還在漠北。快冬天了,草原大漠上天氣寒冷又多風沙雨雪,不便遠行。估計他還要在那里呆上三四個月,才會轉道去西域。」

李世民點了點頭,說道︰「那你的婚事呢?」

李恪皺起了眉頭,說道︰「就請父皇區處,替兒臣挑選一個名門閨秀……成婚吧!」

李世民輕笑了一聲,「怎麼,被人家拒了婚,心灰意冷,想開了?」

李恪微微一笑,說道︰「人各有志,不可強求。今非昔比,他們兄妹倆有自己的想法,也是自然。霜兒給我的一封信中說得好……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也許我們真的是有緣無份,只可思念,不能廝守。」

李世民臉上的表情沒有任何變化,淡淡道︰「恪兒,你跟為父一樣,都是個性情中人。但你要記住,上天其實對每個人都是公平的︰得到的越多,往往就失去的越多。別妄想兩全齊美,那會讓你得不償失。」

「兒臣明白……」李恪輕嘆了一聲,又擰了擰眉頭,說道,「兒臣如今奉旨監國,就當一切以國事為重。兒臣的婚事,也不再僅僅是我的私事,而是一棕國家大事。因此,兒臣還請父皇與母妃做主,來確定這門婚事。」

李世民輕輕的點了點頭,「朕知道了。」

「父皇還有何訓誡?」

「記住,無論是帝王自己的修行還是用臣舉人,和平時代,首重德行修身;亂世危急,當用一技之長。」李世民說道,「沒事了,你去吧!」

「兒臣告退……」

辭別了李世民,李恪緩步走在御花園里,琢磨李世民最後的那句話,心中想道︰父皇突然對我說這麼一句話,一定是有所暗指。和平時代,首重德性;戰時危急,當用一技之長——這是不是在說秦慕白呢?

听父皇這話來分析,秦慕白這樣的人,按儒家的道德要求水準來說,德行只算一般,至少不能跟朝堂上的許多大儒名士、道德真君們相提並論;但他的確是個能力卓越大大的人才,無論用兵治民,都有其獨到之處。

聯系到實際,最近這些年來秦慕白至從去了蘭州,屢屢做出驚人之舉,從一開始的遷民入蘭、開市引商、壟斷糧市、自用賦稅,到後來的征兵擴武、私降叛軍、詐敗誘敵,包括私自啟用侯君集,以及侯君集後來的一系列行為,帳都可以算到秦慕白頭上。

按照世俗禮法的標準來衡量,秦慕白的這些行為,已是足夠的荒誕與出格,也就是說,他在許多老夫子們的眼里,其實是一個「品行惡劣」、「不守臣格」的逆臣。

但是,秦慕白一個人就干下的這些豐功偉業,派一萬個老夫子去,也辦不成。

回想起來,李恪覺得方才他父皇的那一句話,真是一針見血的道出了君王的用人之道——盛世用德,亂世用能!

「慕白,我終于明白你為何辭官了。」李恪這才恍然大悟,暗道,「你是個務實的人,不圖虛名。仗打完了,大唐必定歸于文治。你若歸朝,就將會與無數的儒生老夫子們同朝共事,也會要扔了刀劍拿起筆墨,和他們做一樣的事情。雖然你名揚天下功高寰宇,但朝堂上大部份的文生臣僚,未必真會打從心底里尊敬你、接納你。等待你的,將是無窮無盡的勾心斗角與爾虞我詐,甚至還有秋後算賬。曾經父皇的御案上,可是擺放了好大的一摞彈劾你的奏章,這我是知道的……

「這與當年的侯君集,是何等的相似?」

「好吧,我不會再勉強你了!但是正如我父皇所說,如果大唐有難了,你一定要挺身而出,與我並肩為戰啊!」

思及此處,李恪苦笑不已;秦慕白啊秦慕白,現在我是既盼望著見到你,又不希望看到你了!——你我若是不見,表明大唐一切安好;你我若是見面了,便是大唐有難之時!

「如何是好?」

「難道真應了那一句……相見不如懷念?」

發布,更多章節請到︰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長安風流最新章節 | 長安風流全文閱讀 | 長安風流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