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風流 第555章 變數,破局

作者 ︰ 蕭玄武

魏王,長安震驚!

眾臣都想將此事瞞著李世民,畢竟他剛剛大病初愈,萬一受到這巨大的刺激再度引發重癥,如何是好?

可是,這麼大的事情,終究是紙包不住火,李世民仍是知道了。.┌最快更新︰才子閣小說網|

群臣無不膽戰心驚——皇帝陛下,能挺得過這一關嗎?

出乎大家的意料之外,李世民听聞此事後,並未做出十分激烈的反應,反而,平靜得異常。

只有陪侍在他身邊的高陽公主與陰德妃,才從他的眼神中,品讀出無邊的哀痛與心傷。

哀莫大于心死。也許,前太子李承乾事件,齊王李佑謀叛,加之吳王遇刺、晉王失蹤,這所有的事情一樁樁一件件的加起來,早已讓李世民心如死灰。

魏王,就是壓垮李世民心中防線的最後一根稻草。從這一刻起,他心中的那個幻想——既想做一個好皇帝、又要做一個好父親的幻想,如汽泡般徹底破滅了!

魏王的第二天,李世民奇跡般的出現在了早朝上,令群臣大驚。

雖然他行動仍是十分不便,在四名宦官的扶持之下才勉強坐上了龍椅,可是身上那股炎炎龍威仍是沒有半分淡去。只憑他往那龍椅上一坐,整個大唐仿佛就從昏沉的睡夢中蘇醒了過來,重新煥發出勃勃的生機。

「朕,偶染小疾荒廢朝政數日,今日,重回金鑾。」李世民的開場白十分簡短,群臣側耳而听。

朝堂之內,鴉雀無聲。

「繼關西大捷平定吐蕃之後,再傳喜訊。關西軍統帥秦慕白不辱使命,已征服西域,正率軍凱旋歸來。」李世民說道,「朕,著令中書省、尚書省與宗正寺,依律按章,給予關西軍眾將士嘉獎褒賞。」

「臣等遵旨!」本、尚書左右僕射長孫無忌與蕭瑀,以及宗正卿等人,一並出班應諾。

「關西軍主帥秦慕白,抵御外寇拓疆萬里,立鼎江山功高寰宇,朕,要親自封賞。」李世民說道,「秦氏一門,英烈神武。已故翼國公秦叔寶,追贈檢校兵部尚書,改封胡國公,一品鎮國大將軍。秦家長子秦通,襲秦叔寶爵祿,封翼國公,食五百戶,拔右衛大將軍。封百騎監副令秦斌為昭應候,食三百戶。二人各賜良田百頃,金五百,珠十斛,僕三十,緞二百匹。秦通承父勛門,立戟十二,以昭秦氏之大功于社稷!秦家主母劉氏,育兒有功持家得法,封一品胡國夫人,食兩百戶。賜珠十斛,緞百匹,婢十人,從此皆由國家供養,使老夫人怡養天年。」

「微臣叩謝皇恩!」秦通兄弟倆慌忙出列跪謝。

「秦慕白……」李世民停頓了一下,說道,「爵加一等,勛列二品。.至于職官與其他賞賜,待其回朝述職,朕再行親封。/.shouda8/.co」

眾臣听了無不驚嘆錯諤!

爵加一等,秦慕白已經是藍田候,再加一等不就是公了?從此,秦氏一門三公,炫赫無比,就連長安望族韋杜兩家都無可攀比啊!

因軍功而勛列二品,那就是「上柱國」。開唐以來,除了今天李世民追封秦叔寶為一品鎮國大將軍的勛官,上柱國已是十二轉勛官中的最高級!曾經,秦叔寶在世時就是上柱國。

爵位與勛略已是如此的登峰造極,不難想像,假使秦慕白歸朝,必定官拜大將軍,而且很有可能是近來皇帝陛下新創的兩衛精銳親勛——左右龍武衛大將軍之一,位居十六衛大將軍之首!

至于入主閣部成為大唐有史以來最年輕的宰相,看來對秦慕白來說也是水道渠成的事情了。因為眼前局勢已是十分明朗,吳王被立為太子是遲早的事情。如果這世上還有一個人能做為新太子的左膀右臂,那必是秦慕白無疑!

這樣的軍界翹楚,如果不入主閣部成為宰相,再兼任「太子太保」或「太子少保」之類的職務,才是最大的不合理。

如果是這樣,那麼,至此朝堂之上如同進行了一次全新的洗牌,以即將入主東宮的李恪為官仍是長孫無忌一派,武將以秦慕白為首的關西軍眾將,與以往軍界的首腦李勣、尉遲敬德、李道宗等輩,都將緊緊圍繞新太子李恪,組成新的朝堂班底。

與以往相比所不同的是,太子李恪已是一枝獨秀,再不存在因為奪嫡立儲一事,而形成朝臣分野。魏王一把火,也保全了許多曾經跟隨于他的黨羽,不至于在李恪歸朝之後,再激發慘烈的派系之爭、導致過多的流血與清洗。

從某種意義上講,魏王臨死,總算是為身處驚濤險境中的大唐,做了一件大好事。大唐的江山神器與東宮根基,在一系列的巨大動蕩與危機之後,有驚無險的歸于平穩。

眼前這個局面,也許,正是李世民一直想要的。為此,他才不惜……剜肉補瘡!在親情與霸業之間,他再一次——選擇了霸業!

只不過,魏王的不在他計劃之中,這大大出乎了他的意料之外。這個變數,再度在李世民的心頭,狠狠的宰了一刀!

現在,只等皇帝李世民宣布李恪立為太子,歷時多年的東宮之爭,就該塵埃落定。

只不過群臣心里都清楚,要立李恪為太子,雖是大勢所趨,現在仍不是最佳的時機。最起碼,要等秦慕白與關西軍回朝之後,再定此事。

原因很簡單,要組建新的朝堂班底,以李恪為武派系,秦慕白的角色至關重要。他將成為李恪身邊最有力的臂膀,舉起軍方的旗幟站在李恪身邊,維持這一次東宮立儲的穩定。

這就像是要栽下一顆新樹,除了先要挖坑,還要埋下新的土壤維持樹的根基。

而秦慕白與關西軍,就是李恪的第一抔土壤!

至于文官一系反倒是一目了然,李世民仍然在世,長孫無忌就不可能被放棄或是被清洗。只不過,李世民還得花點時間來說服以長孫無忌為首的「反恪派」,並讓李恪與長孫無忌握手言和。

現在大家都明白,為何當初吳王遇刺皇帝氣急攻心發了急病;而魏王,皇帝陛下雖然傷心欲絕,卻要硬撐著出來主持大局了。

或許,皇帝陛下心中早已認定李恪是未來太子人選;再者,現在正處于大唐政局「破而後立」的節骨眼上,如果皇帝再一病不起不理朝政,那麼,大唐的朝廷可就真的「破」了。大唐的未來,必將陷入無止境的混亂之中,再無起死回生的重「立」可能。

正值喪子之痛的李世民,在這一刻,不得不拋棄了自己做為一個「父親」的身份,從而無可回避的肩負起一位帝王的使命。

至于他心中的滋味,恐怕永遠也只有他自己一個人,能夠體會了。

……

「下旨,請關西軍主帥秦慕白,與麾下眾將士回朝受封。」李世民說道,「當初吐蕃初定時,朕並沒有給關西軍的將士們什麼封賞。是朕欠了他們的。但是關西軍眾將士毫無怨言,依舊矢志前行積極奮進,既而平定了整個西域,為大唐拓疆萬里!關西軍,就是我大唐軍隊的表率與翹楚,是我中華史上都極為罕見的威武雄壯之師,精忠勇烈之師!——主帥秦慕白,文成武就天縱英才,戰無不勝攻無不克,忠孝無雙義薄雲天,實乃國家棟梁、民族英雄!堪為天下表率、後世稱頌!……待其歸朝,朕要破格予以重用!」

群臣心中已是了然︰行了,不用猜了!「破格」重用,這就意味著秦慕白必將入主閣部成為大唐有史以來最年輕的宰相,並領袖軍方群倫,成為新太子身邊最得力的重臣,能與長孫無忌相抗衡的重臣!

正當此時,弘文館一名官吏殿外求見,說有關西奏報上呈。

李世民拍案而道,「呈上來!」

那名小吏就提著一個厚實的包裹走了進來,左右近侍將其奉上了龍案。李世民親手拆開包裹,里面居然是厚厚的一大本黃綢奏折,形如大部書本。群臣看了無不驚愕,這可能是有史以來最「厚」的奏折了!

李世民打開黃綢奏折,看到折上書有「西域戰報與奏請」幾字,臉上露出一絲欣慰之色。他如同一樣展開看了數頁,對群臣道︰「秦慕白正乃社稷之臣。這本奏折中,不僅詳細記載了平定西域的戰況,還有西域各國、各部族的現狀概括,另有涉及我與昭武國及大食的外交建議,甚至包括西域的風土人情及地理天候。今後的幾十年,這本奏折就將成為我大唐,經略西域民生疆土的依據與構畫邊遠軍國大策的基礎。秦慕白,這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啊!」

「臣等,恭賀吾皇,得股肱之良臣,成千秋之霸業!」群臣無不跪請表賀。

李世民血色無多的臉上,難得的露出了一絲笑意。可他馬上發現,這厚厚的奏本下面,還壓了一本小的奏章。于是他移開大奏本一看,表情頓時凝滯。

小小的藍皮奏本,表皮上書有二字——「辭呈」!

看到皇帝表情驟變,群臣無不驚愕。

李世民掃視了座下群臣們一眼,不動聲色道了句,「朕累了,退朝。」

左右急忙來扶皇帝步下金鑾,群臣也只得拜送。但是皇帝剛才這樣一個「突然」的表情變化,讓群臣心中生起疑竇,猜測不休。

原以為,一切大局已了塵埃落定,難不成,又要生出什麼變數?而且,從剛才皇帝陛下的細微表情變化不難猜測,這個「變數」,多半是與秦慕白有關!

……

退了朝的李世民,在宮人伺候下回了蓬萊殿歇養。不過他沒有再回寢宮,而是趁著陽光晴好,到了御花園休憩。

他獨自一人坐在花間涼亭,展開那本小小的「辭呈」奏本,看了至少有二十遍。

良久,他掩上奏本,長長的嘆息!

「朕,苦心孤詣,甚至不惜剜肉補瘡……難道,這一切又全都白費了嗎?」李世民感覺,自己心中的某處,似在搖搖欲墜。

立儲之憂,已經折磨了他很多年;喪子之痛,更是讓他心如刀絞萬念俱灰。原本,以為做完這最後的幾件事情,將李恪扶入東宮就大事完結,他也可以吁上一口氣,不再受這枷鎖折磨之苦。沒想到,在這節骨眼上……秦慕白遞上了辭呈!

這將他破他原有的全盤計劃!

「沒了秦慕白,誰來全力輔佐李恪,率領軍方平衡長孫無忌的勢力?兩方勢力不平,恪兒如何坐穩東宮、如何繼承我大唐神器?難道要朕在有生之年,再狠下心來把長孫無忌也拔除才能了除後患不成?……如此頭痛醫頭、連斬帶殺,大唐的棟梁根根伐盡,人心喪盡支離破碎,江山社稷豈能久存?」李世民,頭一次有了「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感覺。

「他讓龐飛率領關西軍回朝……看來,他是什麼都知道了。」李世民再嘆一聲,眉頭緊緊的擰起,再也舒展不開。

「朕,真的錯了嗎?」

「朕……是否真的老了?」

「與猶未盡,即點下回,現章未續,即回,更多神書等您評閱!」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長安風流最新章節 | 長安風流全文閱讀 | 長安風流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