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風流 第402章 勛門之戟,龍顏之怒

作者 ︰ 蕭玄武

滿堂寂靜,唯留清風過堂拂動素靈白布的輕微細響。

「家主,請取孝布來。」李世民抬起頭,輕聲道。臉色緊繃,眼圈已是紅了。

「陛下,這……先父在天之靈,豈願見到陛下這樣?臣等如果應允了,九泉之下也不敢去見先父啊!」秦通淚流滿面,抱拳哽咽道。

李世民頓了一頓,爬起身來,自己將堂中一條白素「啦」一聲撕破,縛在了自己的左臂上。

「叔寶與我,親如兄弟。兄亡而弟孝,合當適宜。」李世民拿起祭香走上前,恭恭敬敬的作了揖敬上了香,輕聲道,「更何況,叔寶乃開唐之良勛、社稷之烈士。他的葬禮,應當是國喪!朕,要為他廢朝十日、舉國同祭,滿朝文武,皆來吊唁!」

「陛下……」秦通鐵打般的一個大漢,已是泣不成聲不知作何言語。

李世民走到他身邊,輕拍他的肩膀,說道︰「秦通,朕知道叔寶一向沉斂樸素不肆鋪張。此時此刻,朕更加理解你們為何沒有公開為叔寶發喪。你們是怕讓朝廷上的那些人為難,對不對?因為他們,不知道是該來吊唁,還是不該來,對不對?」

秦通沉默不語,別過臉去偷偷抹了一把淚。

「時風日下……朕的責任!」李世民重嘆一聲,說道,「許多人,現在想得更多的是利益與前途,而忘了忠義與廉恥。叔寶一生,何等的慷慨大義正直無私,臨到最後以身殉國了居然無人主動登門吊唁——這還是貞觀大唐,還是朕的那個天下麼!!!」

龍吟怒吼。

秦家人看到,皇帝今天儼然是動了真怒。他雙眼通紅臉皮緊繃,拳頭拽起身體也在輕微的發抖。看向秦叔寶靈位時的眼神,卻是頗多悲痛與悔恨。

「叔寶……你英雄一世義薄雲天,為朋友兩肋插刀,朕一向敬你,服你。現在,誰都可以誤解你、回避你甚至誣蔑你,唯獨朕,沒有這個資格。」李世民凝視著秦叔寶的靈位,顫抖著伸出手在它上面輕輕的撫摩,低聲道,「朕知道你為何要抗旨起兵連戰十八陣,千里奔襲收復高昌;朕更加知道,你為何只身入虎穴,慷慨激昂舍生取義……身為君王,能有你這樣的臣子,大幸;身為男人,能有你這樣的好兄弟,大痛!」

秦家人听到李世民說這樣的話,傷感之余,也有些迷茫。他們自然不太明白,秦叔寶慷慨就義的諸多深層用意。

正在這時,秦府虛掩的大門突然被撞開,門口傳來歇斯底里的大哭之聲,兩名大漢和一名青年跑了進來。

眾人驚訝的朝外一看,那兩個大漢好不醒目,一個有虯髯板結漆黑如炭,一個虎背熊腰壯如鐵塔。

不是尉遲恭與程知節,還是何人?

這二人一踏進秦府大院,就無法遏止的放聲痛哭,跟在他們身後的那名青年也是面帶憂戚沉默無語。

「秦二哥!我的秦二哥啊!!!」

兩位大漢大哭大叫的沖進門來,都沒注意李世民在場也沒顧得上理會秦家人,雙雙趴到了靈樞前,死命的磕頭,號淘大哭。

那名青年也跟著走了進來,雙膝跪下,一聲不吭的跟著磕頭。

秦家人連忙扶禮,二人卻是不肯起身,只顧捶胸頓足的大哭。

李世民走了上去,擺擺手喚開秦通等人,在他二人身邊蹲下,說道︰「敬德,知節,你二人不在遠任州縣忠于職守,私自跑到長安來,該當何罪?」

尉遲恭與程知節這才回神,一起仰頭一看,頓時吃了一驚︰「陛下!」

「是朕。」李世民看著他們。

尉遲恭死盯著李世民看,怔了半晌沒回過神來,爾後一咬牙,說道︰「陛下,你就是要治我的罪、砍我的頭,也待我祭完秦二哥再說!」

「陛下,叔寶歸天,咬金豈能獨活?」程知節淚流滿面,看著李世民他抱拳拜道,「微臣與叔寶雖非一母同胞,但更勝骨肉!早在三十多年前,微臣與他便立下盟誓同生共死!如今叔寶歿于仇敵之手,咬金……咬金!」

程知節,已是泣不成聲。

李世民拍了拍他抱拳的雙手,示意他不用說下去了。

「朕,不過是離得近些,比你們先來一步罷了!」

尉遲恭與程知節,頓時淚如雨下,連連磕頭。

「叔寶是你們的好兄弟,也是朕的好兄弟。」李世民拍他二人的肩膀,問他們身後那跟著的後生是什麼人。

尉遲恭答說,這是李勣之子李震。李勣听聞叔寶殉國本待親來吊唁,只因身在邊關兼負重任不得前來,因此差他代父前來。

「李勣……雖喜怒不形于色,但,真乃義氣豪杰!」

半個時辰之後。

李世民與尉遲恭、程知節從靈堂走出來,勸回了相送的秦家家人,一並走到了大門口。

三人不約而同的看到,勛門十二戟。

久久凝視。

「轟隆隆——」烏雲滾滾,雷雨將至。

「敬德,知節——隨朕,上朝!」李世民大步而前,雙手抓住一根粗大的方天畫戟,怒吼一聲將它拔起,昂然步去。

尉遲恭與程知節看著手提一竿方天畫戟、大步而去連馬都忘了騎的李世民,目瞪口呆,慌忙快步跟上。

當今皇帝手提一柄方天畫戟,招搖過市直入皇宮,長安震動!

太極宮武德殿的鐘鼓樓上,從來只在凌晨敲響的那兩面大鼓,被兩位雄壯如虎獅的梟將,隆隆錘響,蓋過了從天而降的滾滾驚雷!

「上朝!——」

朝野上下,大驚失色!

大小臣子,冒著狂風暴雨頂著雷鳴閃電,倉皇奔往太極宮武德殿。

進了武德殿,本就驚惶不定的大小臣子們,更是深受震撼!——久不露面的當今皇帝李世民,一身平服臂束白孝的坐在龍椅之上;而他手中,還正握著一柄玄鐵所鑄久經年月褪去了原有顏色的,方天畫戟!

雖未著袞冕還渾身濕透有些狼狽,但此刻的李世民,就如同三十年前立馬橫刀縱橫沙場的那個少年英雄,意氣賁張,龍威炎炎!

「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滿朝臣子各懷忐忑的跪倒山呼。

「砰!」

方天畫戟頓在地上,這一聲尖銳的震響,將滿堂的人都駭了一彈。

「平身。」

這時,李治方才倉皇的從側庭跑進來,一邊還在急忙的整理戴歪了的平天冠。當他看到坐在龍椅上的李世民時,頓時傻了眼,呆立當場不知所措。

金鑾殿下,站著兩位原本應該立于龍椅御案之側的輔政大臣,長孫無忌與褚遂良。二人低眉順目不敢正視天顏,臉色十分難看。

「晉王,你離武德殿最近,奈何來得最遲?」李世民側目看著李治,問道。

「兒臣、兒臣……」李治何時見過此般形象的父親,眼下的陣仗也讓他有些喘不過氣來,惶惶道,「兒臣感了一些風寒,便早早服藥睡下了。方才忽聞鳴鼓,這才……」

「既然感了風寒,就好生回去歇息。」李世民轉過頭來,不再看李治,而是龍目微眯的看著台下的長孫無忌與褚遂良,緩緩的,但是一字一沉的道,「這里,沒你什麼事了。」

「兒臣遵旨!」

李治如蒙大赦,倉皇而走。

夜色如墨風嘯雨疾,堂中燭影曳曳,群臣的身影如群魔亂舞;四下里寂靜無聲,眾臣子不得不屏息凝神,生怕一下不小心的咳嗽,就撞上了晦氣。

「這個,有人認識麼?」李世民突然站起身來開口說話了,還拿著方天畫戟走下龍椅,步入堂中。

「這是……方天畫戟。」許多人七嘴八舌的小心應道。

「什麼樣的方天畫戟?」李世民沉聲問道。

這下無人答話了。眾皆低耷著頭,不敢直視皇帝。

「微臣知道。」這時,一個奔雷般的聲音響起,便是尉遲恭,他大聲道,「這專用來立于勛門的方天畫戟!」

「不光你知道,他們都知道!」李世民突然大聲一喝,打斷了尉遲恭的話!

滿堂震懾!

停頓了半晌,李世民又道︰「更有人知道,這種方天畫戟,朕只讓它立在了唯一的一戶人家。只是,他們都不願說,或者不敢說,或者不屑說。」

滿堂死寂,大多惶恐不安。皇帝今日,明顯是來者不善,善者不來。誰敢在這時候觸怒龍顏,那多半沒好果子吃。

「微臣要說。」這時,一個蒼老但果勁的聲音,不輕不重的響起。

房玄齡,走了出來。

李世民扭頭看了他一眼,轉過身來,「講。」

「陛下,此時此刻,當以國事為重,義氣為次。」房玄齡平靜的說道,「現有蘭州軍報與蘭州大都督秦慕白的請戰血書在此,有待陛下親自定奪。」

「取來朕看。」李世民將方天畫戟朝尉遲恭隨手一扔,接過房玄齡遞來的奏折,大步走回龍椅坐了下去,凝視而看。

眾皆屏氣凝神,偷偷的窺視李世民看奏折時的神色變化。

看完了。李世民輕描淡定怕將它們扔在御案上,拍了一下手,說道︰「好吧,朕看完了。現在,都來發表一下意見。每個人,都必須發表意見。朕不想听你們滿堂呼喝七嘴八舌。來人,筆墨伺候!」

數名宦官小心翼翼的捧著紙筆等物魚貫而入,給每名臣子奉上了一副文房四寶。

「現在就寫。」李世民說道,「寫下你們,對于蘭州的看法。主要針對三件事情,一是如何看待秦叔寶之死;二是如何應對吐蕃與西域的前後夾攻;三是秦慕白的血書只有八個字,‘西戎不平,死不瞑目!’——你們作何感想、如何看待,朝廷該對其作何區處!」

眾皆愕然,好多人拿著筆,手都有些發抖了。

「寫!!!」李世民斗然拍案怒吼,宛如龍吟奔斥,「若是連這樣的事情你們都不去思考、沒有看法,朕要爾等何用?大唐朝廷之上若只有尸位素餐的庸碌之輩,死期何近?!」

「臣等遵旨……陛下息怒!」

滿堂大臣最低品階從四品,共計一百三十六位,如同參加科考的學子,個個噤若寒蟬的伏案而書。

大約一個時辰之後,「考卷」全部被收了上來,堆在了李世民的御案之上。

李世民也不吭聲,一份一份的拿起來細細閱覽。

堂下群臣,無人敢動。天氣炎悶,許多人汗流浹背兩股戰戰。

許久,李世民終于看完了這一百多張考卷,將手在那一摞卷子上拍了拍,似戲謔似嘲諷的道,「不錯嘛!都是朕的股肱之臣,大唐的社稷棟梁!每人都有真知灼見,還有不少令人振聾發聵或茅塞頓開的金玉良言。」

好多人長吁了一口氣,偷偷的擦汗了。

「但是朕就奇怪了。」李世民突然話鋒一轉,說道,「平常怎麼不見你們當中,有誰站出來像這樣為江山社稷出謀畫策,為朕分憂解難?……朕听得最多的,就是‘臣附議’、‘臣附議’。仿佛除了這一句,你們當中許多人,就不會說別的了。」

氣氛急轉直下,頓時又緊張起來。可憐了今天半夜倉皇前來上朝的這群臣子,其中有不少已是老弱之軀,卻接連被迫跟著李世民,玩這種「過山車」的驚險游戲。

「朕也奇怪,你們既然站在了這里,就絕非泛泛之輩,定有出人之能。」李世民說道,「怎麼一穿上這緋袍、一走進這朝堂,一個個就沒了主見,或者干脆是牆頭之草應聲之蟲?……是誰,把你們變成了這樣?是朕麼?」

許多人惶惶惑惑,未敢應聲。

「告訴朕。是朕向來就心胸狹隘、不納忠言、濫施暴刑從而封了你們的言路,還是朕老來昏庸剛愎自用,讓眾卿沒了勇氣與耐心,再進忠言?」李世民再復問道。

「不是……」

「那是誰?」李世民突然大喝!

無人應聲。

站在堂下的長孫無忌,垂頭拱手一直一言未發,此時臉色更作鐵青。

「都給朕听著,記著。」李世民指著朝堂之中的眾臣,一字一頓道,「朕還沒死,朕的江山,就亂不了!永遠不要忘記,朕才是你們唯一的君王!除了朕,沒人可以決定和改變大唐的命運!」

「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眾臣惶然跪倒,山呼海嘯。

長孫無面如土色,冰冷的額頭上,豆大的汗珠滾滾而下,滴濕了身前的西川百花錦紎毯。

「都平身。」李世民再復拍了一下御案上的「考卷」,說道,「朕博采眾卿所言之長,對蘭州一事已有決斷——房玄齡听旨!」

「微臣奉旨听詔!」房玄齡站將出來,拱手而拜。

「朕命你為關西道行軍副大總管,坐鎮長安,總督關西大軍一應錢糧、馬匹、甲械等軍需調給。」李世民說道,「今晚,朕就要知道,朕的太倉內有多少存粟、隴右牧馬監有多少戰馬,關內有多少能征調的精銳將士與民夫騾馬。房玄齡,你本就是我大唐的管家。關西一役,事關大唐國運,不容小視。你須得提起精神,小心應付。」

「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房玄齡大聲諾道。

眾人都在心中不大不小的吃了一驚……皇帝這一手,簡直就是先聲奪人,迅雷不及掩耳。他根本就沒有與眾人商議‘蘭州是戰是和’的問題,而是——直接就調兵譴將了!

乾坤獨斷!

武伏四海、開邦立鼎的那個馬上皇帝,又回來了麼?

「尉遲恭听旨!」李世民又喝道。

「微臣在!」尉遲恭虎虎生威的站了出來。

「朕授你為劍南道行軍大總管,率五萬關中精銳大軍南下川蜀,統領兩川所有州縣府兵,御守西川制衡吐蕃。」李世民道,「吐蕃若來攻殺,你適時反擊;若不來,你便主動西進攻擊,令其背復受敵!一應糧草等物,同由房玄齡與你調撥。」

「劍南道……」尉遲恭頓時愣了,喃喃道,「陛下,微臣要去蘭州,與秦二哥報仇血恨哪!」

「來人,將此奏折拿給敬德看上一看。」李世民道。

近侍拿起蘭州寄來的奏折,給了尉遲恭。他瞪大虎眼細看了幾遍,突然放聲大笑︰「原來如此!秦二哥生了個聰明的好兒子啊!——父仇子報,天經地義!微臣甘願擔任秦三郎的側翼輔佐,御敵于野、夾攻吐蕃!」

「嗯!」李世民終于露出了今天的第一絲微笑,點點頭,他道,「程知節听旨!」

「微臣在!」程知節站了出來抱拳而諾,滿懷期待的看著高高在上的李世民。

「朕授你為遼東道行軍副大總管,率關中精銳鐵騎五萬,取道西北前往幽州,听令于幽州大都督、遼東道行大總管吳王李恪麾下用事。」李世民說道,「命你輔佐李恪,鎮戍高麗。」

「啊,去遼東?幽州?」程知節更愣了。

李世民擺下手,「讓程知節,也看看這奏折。」

滿朝人無不驚栗,眼巴巴看著程知節翻開了那厚厚的一疊,來自蘭州的邊關奏折。

看完之後,程知節撫掌大笑︰「原來如此!微臣魯鈍,不及陛下與秦三郎之萬一!——臣,願往遼東輔佐吳王!高句麗但敢有半分不臣之心、不臣之舉,臣便揮師而擊之,誓必平其土、滅其國,以儆效尤!」

李世民點了點頭站起身來,背剪雙手走到堂中,再次拿起那面方天畫戟,悠然道︰「曾經,四方蠻夷尊奉朕為‘天可汗’。現在,他們都認為天可汗已經老而無用了,大唐呈平日久卻已江河日下了。于是乎,一群群的跳梁小丑,紛紛粉墨登場禍亂天下挑釁于我。朕,會讓他們知道,天可汗這三個字,真正的含義是什麼;所謂泱泱天朝,也並非只是物阜人豐、蓋世風流!」

「來人,取筆墨!」李世民大喝一聲,轉瞬親提狼毫寫下一封書信。

「這是朕,寫給薛延陀的大首領、真珠可汗夷男的信。」李世民環視堂上,凜然道,「朕明告他,朕已經與吐蕃、西域、西突厥全面開戰了,還要對遼東用兵。到時必定北疆空虛防範不力。他若有席卷草原自立汗國之意,此時便是天賜之良機!」

眾皆愕然無語!

「褚遂良,你馬上書寫詔書傳令給李勣!」李世民放下那封給夷男的書信,說道,「朕,把北方草原突厥故地與河北的半壁江山,都交給他了!不管往後夷男再要干什麼、草原怎麼亂,朕一概都不管不問了,全由他李勣來處理!」

「微臣尊旨……」褚遂良一邊吸著涼氣,一邊小心翼翼的應諾。

李世民終于緩緩的坐了下來,長長的吁了一口氣。

就如同一個人經歷了馬拉松的長跑,他露出了許多的疲態,可是眼神依舊冷冽如冰,犀利如刀。

「朕還有一道旨意。今晚廷議散罷之後,廢朝十日。舉國,哀掉秦叔寶……凡關中兩京及畿輔之地所有五品以上官員,必須親至翼國公府吊唁!暫定,將叔寶的衣冠冢葬于昭陵。待來日取回其靈骸,再以國葬之禮,遷入梓宮。」

「臣等遵旨……」

「呼……」所有人,都清晰的听到了李世民這一聲,帶著疲累、無奈與傷感的嘆息之聲。

「褚遂良,朕累了。你代朕捉筆,寫封信給蘭州秦慕白。」李世民雙眸微閉身子往後靠在了龍椅之上,說道,「告訴他,好好用兵,不必有任何顧慮。他若不是噶爾欽陵的對手,朕,親提舉國之師御駕親征,與棄宗弄贊決一雌雄!」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長安風流最新章節 | 長安風流全文閱讀 | 長安風流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