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風流 第134章 朝廷使者

作者 ︰ 蕭玄武

當即,李恪就寫了一封奏表,八百里加急快奏長安。最遲明天這時候,皇帝就能看到這份奏表。

料理完此事,李恪和秦慕白都是一陣輕松。

二人都在心中不約而同的想道︰居然有人主動出手幫我們收拾了殘局,解決了最後的一點麻煩,舒坦哪!

然後二人就像什麼事情也沒有發生一樣,象征性的派人到三位死者的家中吊唁了一下,繼續日常的工作。

第三天午時,朝廷的使者終于來了。

「這下來得好快啊!」秦慕白和李恪不禁都想笑。也許,皇帝也非常急于快點把這里的事情收拾了吧?

來的還不是一般的宦官或是小吏,而是李世民身邊的起居郎——遂良。

起居郎,就是時常跟在皇帝身邊,用紙筆記錄皇帝一言一行的官。有點像史官,也有點像諫官,有時又是皇帝的貼身私人秘書。

褚遂良這個人也是大有來頭的。他的父親亮,早年曾是秦王李世民府上的十八學士之一,也就是他智力團的一員。李世民登基之後,當年秦王府的舊僚基本上全都雞犬升天官居極品,深受皇帝信任。現在亮年歲已高,仍在機要智囊部門弘文館當職主事,為皇帝網羅天下文人智士。

而遂良則是近兩年的後起之秀。虞世南官拜秘書監曾是李世民身邊的「秘書」,但他年老秩仕了,只能在後宮教教李治讀書。

李世民酷愛虞世南的書法,少了他在身邊非常之習慣。就有人給李世民推薦遂良,說他的書法深得王羲之的精髓。李世民便將他招來現場試筆,發現果然不假,當即大喜,任命遂良為起居郎。在他身邊幫助起草聖旨、並記錄他的一言一行以便記載于史書典籍。

所以,起居郎這個官雖然不大,卻如同一台精密儀器關鍵部位的一顆鑼絲釘,至關重要。而且,沒有人敢小看這個小小的起居郎,他幾乎是每日陪著皇帝,皇帝處理政務他多半都是知情的。說他是皇帝的心月復,毫不為過。

李世民派了這樣的一個心月復來「宣旨」,也有點讓秦慕白和李恪出乎意料。

無暇細想,李恪先讓遂良進了王帳。

遂良四十上下,身形瘦長樣貌長得比較斯文秀氣,標準的儒雅書生模樣。秦慕白對他倒是比較熟悉,因此彼此都是呆在皇帝身邊的人,經常會打到照面只是沒有深交。

遂良進來後,先公後私,當即宣讀皇帝聖旨。李恪與秦慕白以及絳州大小的官將,一起接旨。

聖旨寫得比較長,大意其實就是對稷山洪澇「深表痛惜」,贊賞了李恪、秦慕白,尤其是絳州上下的官將辛苦救災的功勞。並在聖旨中明文給出了賞賜。李恪,恢復了之前因為畋獵過度被削去的食邑,秦慕白賞田五頃,賜正六品上階「驍騎尉」勛官(純粹只是用來表彰功勞的武官官職,與秦瓊的二品上柱國一個意思)。絳州上下官將,除了成松年與馬昆之外,都各有封賞。

聖旨下達完畢,所有人都心頭大石落地輕吁了一口氣——看來皇帝也是不準備將絳州一案深查下去了,采取了一個「息事寧人」的做法,姑息了這些可能附庸過張天賜、成松年等人的官員。

只有秦慕白和李恪心里清楚,皇帝這樣做,大抵不是向誰表示妥協,他姑息,但不代表他養奸。此一時彼一時,當時張天賜與成松年在絳州一手遮天,不附庸他們的官員那就會「混不下去」。現在這二人已經倒了,這批官員們本來個個如同驚弓之鳥生怕殃及池魚,但現在反而得到皇帝的賞賜,慶幸之余哪里還有不感恩戴德,對皇帝誓死報效的?

這樣做的好處有兩個。一來皇帝算是徹底收服了絳州所有官將的心,二來,要是真的徹查下去,將絳州大半的官員裁撤了誰能馬上頂替上來,代天巡牧治管州縣?如果出現那樣的狀況,可能比洪澇更加頭疼。所以,李世民很有可能是使了一招「緩兵之計」。先將這些人安撫下來再說,至于會不會秋後算賬日後追問,那就不得而知了。

眾官將們領了封賞,紛紛歡喜而去,王帳中僅留下李恪、秦慕白和遂良三人。

「先生千里奔波定是勞累了,何不歇息?小王讓人給你安排一處軍帳,你先草草住下如何?」李恪客氣的說道。

「殿下太過客氣了。微臣奉皇命辦差,不敢言及辛苦。」遂良彎腰拱手回禮,謙恭的回話。

李恪點頭笑了笑,問道︰「遂良身為父皇的近臣,臨行之時父皇可曾托你給小王捎帶了口諭?」

「口諭沒有,密旨有一封。」遂良正色道,「吳王殿下,接旨吧!」

「微臣接旨!」

遂良從懷中拿出一封書箋遞給李恪。李恪接了下來,拆開後看了一眼,頓時面露驚詫神色。

秦慕白和遂良也跟著疑惑了起來,卻沒有去問密旨中寫了什麼。既然是密旨,哪里有旁人追問的道理。

「先生,父皇密旨中命你暫代絳州刺史一職,並會馬上派御史欽差前來,著你助欽差一並調查張天賜等人的死因。」李恪說道。

「陛下如此安排的?」遂良略微驚訝了片刻,當即拱手拜訥,「微臣遵旨!」

「秦慕白,陛下密旨,著你暫代馬昆絳州府折沖都尉一職,繼續率領這些兵馬救助災民修築堤壩。若有任何異動,可先斬後奏!」李恪又收到。

「微臣領旨!」秦慕白抱拳應諾,心忖︰皇帝的招數還真是層出不窮!

「至于本王……即刻動身前往長安。」李恪輕擰了一下眉頭,面露憂郁之色,說道,「還必須帶上被我押在牢中的權萬紀……」

李恪的話這麼一說,遂良和秦慕白就都明白了——皇帝這是要將李恪調回,文事交給遂良這個剛派來的心月復近臣,武事交給秦慕白臨時處理,不許李恪管這里的事情了!

因為此前李恪與權萬紀大鬧一場事情,秦慕白可是密奏給皇帝知道了的。而且李恪隱匿張天賜的事情不報,這個皇帝也是知道了的。看來,李恪回朝之後很有可能被皇帝「修理」!

李恪、秦慕白、權萬紀三人很早就設定好的結局,終于快要出現了。絳州案塵埃落定,李恪被當眾封賞之後,也該回去到皇帝那里「領罪」了。

當下,李恪顯得有點憂心忡忡,徘徊了數步,對遂良問道︰「先生,父皇為何要在這時突然將我調離呢?」

「陛下的用意,微臣也不知曉。」遂良搖搖頭,顯然是不想跟李恪多說什麼。如果連保密都做不到,那也就不叫「秘書」了。

其實李恪與秦慕白心里都清楚,皇帝之所以派遂良前來接管絳州,那就表示他一定對所有事情的前因後果,都是知情的,而且是一定听授了皇帝的聖意,前來辦事。否則,以絳州之地現在的敏感與緊張,以李世民之謹慎,是不可能派一個糊涂人來料理後事的。

李恪這樣故意問一問遂良,是為了把戲演得真逼真一點,顯得自己很是彷徨和心虛罷了。

「君令如山,我只好即刻動身前往長安了!」李恪擰了擰眉頭,如同自言自語般輕聲道,「也不知道,是禍是福啊……」

秦慕白接過話來說道︰「殿下至從來到絳州之後,夙興夜寐忙于賑災撫民,就算沒有功能也有苦勞。皇帝陛下心如明鏡一向賞罰分明,肯定是宣殿下回朝之後再行加封進賞的。」

「但願如此吧!」李恪苦笑一聲,「至從上次被彈劾之後,我現在就有點像是驚弓之鳥。前不久我一時沖動之下將權萬紀給關押了起來,其實後來我也很後悔這麼做。雖然權萬紀言語過份沖撞了我,但他的出發點也是為了我好,而且畢竟是我老師。我這樣做,的確是有點不尊師不重道了。」

「殿下何必想這麼多,去了長安不就知曉了?」

「也是,也是。」

秦慕白和李恪,就像是演雙簧似的一問一答,非要弄得知情的遂良干站在一旁不好意思——實話實說吧,泄露聖意,那他肯定是吃罪不起的;瞞著不告訴李恪吧,日後李恪想起來肯定記恨上他!

真是兩難哪!

「咳……」遂良輕咳了一聲吸引過二人的注意力,微笑道,「殿下其實不必過分憂慮。雖然你在關押權萬紀這件事情上做得有點過火,但總的來說,至從你到了絳州之後都是表現很不錯的,皇帝不只一次的當著眾臣之面,夸你呢!」

「是麼?那本王就放心回長安了,哈哈!」李恪爽朗的大笑,與秦慕白二人之間暗遞個眼色,同時在心中罵道︰褚遂良也是條狐狸,有話非要藏著掖著。他雖然是說了一句好像眾人皆知、無關緊要的廢話,但卻有暗中提醒李恪「有驚無險」的意思。

這個遂良,也是個聰明人哪!

這出戲雖然百折千回鬧騰個沒完,但好在結局並沒有出現大的偏差,就如同李恪、秦慕白與權萬紀三人之前就籌劃好的那樣!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長安風流最新章節 | 長安風流全文閱讀 | 長安風流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