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劍. 第十一章 書生劍

作者 ︰ 余跡

「青陽真人?」張旭也是微微一皺眉道。因為搞不好眼前這人能夠解開自己穿越之謎。

「沒錯。」雪兒也是微笑著點了點頭。

「兩個問題,首先,尊師怎麼知道我在此處?其次,他怎麼知道我有難?」張旭又是接連兩問。

「師傅夜觀天象之後卜卦,得一上艮下坤卦,主北方有凶星降世,故讓雪兒前來營救。」雪兒又是微微一笑,看似很不在意地道。

「那」張旭正要開口,卻被雪兒打斷。

「雪兒此次出山,除了營救公子逃出生天外,還有一任務,就是要將本門絕學書生劍傳授與公子防身。」說完,雪兒緩緩拔出了藏在雪白長袖里的一把長劍。

觀那長劍,劍長余尺,劍柄呈圓柱狀,黝黑色,頭處還有一圓錐形白玉點綴,剛看這劍柄便知,此劍絕非凡品。劍鞘雖是木質,但是卻散發出陣陣幽香,細看便知,乃是百年幽香紫檀木所制,更是珍貴無比。拔出長劍,劍身居然,是白色的!而且,太陽底下會反光!這卻是讓張旭近乎發狂。

怪不得張旭,其實內幕是這樣的,春秋戰國時期正是青銅器發展的巔峰時期,那個時候還不存在鐵劍,裝備都是由青銅所制,所以是綠色的,就例如春秋時期吳越地區著名的越王勾踐劍,吳王夫差矛,不光等等聞名與世的神兵利器也都是銅摻雜了少數其他元素制成的。至于煉鐵術,則是更後來才發明的。而眼前這把書生劍卻一看便是用現代的千錘百煉法打出的龍泉寶劍。讓張旭怎能不發狂。

「雪兒,你這把劍勢哪里來的?」張旭突然激動地沖上去一把抓住雪兒握著長劍,柔若無骨的縴縴細手,激動地道。

「公子,公子,你弄疼我了」見到張旭這個樣子,雪兒也是一驚,沒想到眼前這個男人,在被幾百流民團團圍住都還能談笑自如若,跟個沒事兒人似的,現在卻突然如此失態。便一邊把手掙月兌出來,一邊道。

「哦,對不起,倒是張旭魯莽了。」張旭也意識到了這一點,便把手縮了回來。

「這把劍,乃是師傅所鑄,至于細節,當年雪兒太小了,早已忘記了」雪兒看見張旭這個樣子,眼中也是透出惶惑的眼神。

「那你可否帶我去見見這位青陽真人?」張旭也是找到了問題的關鍵所在,連忙問道。

「師傅外出雲游已久,這道命令是三個月前留下的,師傅讓我三個月後的今天來這里救公子于危難,並將這書生劍連同劍訣傳授給公子。」雪兒淡淡地道。

「三個月前?劍訣?」張旭又是低聲念叨了下。

「公子看好。」也不理會張旭的低吟,雪兒突然手腕一抖,一個大轉身,之後將長劍揮舞了起來。

長劍在雪兒手中,仿佛是一個具有生命的精靈一般,在陽光的映照下,劍身反射出了刺眼的劍芒,執教人是油然覺好,雪兒的身影越舞越快,白色的長裙飛舞,仿佛是天上飄下的雪花一般,與劍法融匯在一起。

「寶劍雙蛟龍,雪花照芙蓉,精光射天地,雷騰不可沖。

一去別金匣,飛沉失相從,風胡歿已久,所以潛其鋒。

吳水深萬丈,楚山邈千重;雌雄終不隔,神物會當逢。」一邊繼續揮舞長劍,雪兒一邊念出了劍訣。

張旭看著這劍法也是感觸頗深,這書生劍,並沒有華麗的招式,但是卻招招制勝,步步取命。婉轉秀氣,的確對得起這書生二字。

良久,劍法舞畢,理了理青絲,雪兒含笑道︰「公子,此書生劍很適合公子習練,以公子之能,普通小賊便再不能傷你,所以,接下來的一個月,雪兒就要親自教導公子系會這書生劍,好回去復命。」

在此呢,余跡想補充一下關于書生劍,就是龍泉劍,大家有興趣的看看吧,同時也是增加積累,還更為後面章節中書生劍的鋒利加強一下映像︰龍泉自古以來有得天獨厚的鑄劍自然條件。龍泉山溪水質甘寒清洌,利于金屬淬火。離龍泉縣城40余里的山石坑,盛產一種名為「亮石」的磨石,用來磨劍,鋒刃銳利、寒光*人。龍泉寶劍的劍鞘和劍柄,采用當地出產的花梨木(學名鄂西紅豆樹),其木質地堅韌,紋理秀美,色澤褐黃,精工制作後,不必加漆,越用越亮,古色古香。由于主要采用了這些當地天然原材料制作,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

千百年來的鑄劍技藝薪火相傳和經驗積累,使龍泉寶劍藝人手*絕技,形成了一整套獨特的傳統鑄造工藝技術,一把寶劍從原料到成品,要經過鍛、鏟、銼、刻、淬、磨及制劍鞘、包銅裝飾等二十多道生產工序。這才使龍泉寶劍具有堅韌鋒利、斬銅如泥、剛柔並寓、能屈能伸、自然青光、威嚴*人和紋飾巧致、裝璜美觀四大特色而馳名于世。由于龍泉寶劍以傳統的手工藝制作為主,技藝精湛,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和地方特色。因此,于2001年10月被浙江省經貿委認定公告為受保護的「浙江省首批傳統工藝美術品種」之一。這也是龍泉寶劍之所以成為龍泉的特產,為外地同行及同類產品所望塵莫及的原因。龍泉寶劍鍛造中的灌鋼法又叫團鋼法,或生熟法,中國早期寶劍煉鋼技術一項最突出的成績。17世紀以前,世界各國一般都是采取熟鐵低溫冶煉的方法,鋼鐵不能熔化,鐵和渣不易分離,碳不能迅速滲入。中國發明的灌鋼法,勝利解決這一難題,為世界冶煉技術的發展做出劃時代貢獻。

古代冶煉技術的演進春秋以前,中國的冶煉技術處于比較原始的階段,當時使用的冶煉方法稱為「塊煉法」當時煉鐵使用木炭作燃料,熱量少,加上爐體小,鼓風設備差,因此爐溫比較低,不能達到鐵的熔煉溫度,所以煉出的鐵是海綿狀的固體塊,稱為「塊煉鐵」塊煉鐵冶煉比較費時,質地比較軟,含雜質多,經過鍛打成為可以使用的熟鐵。鋼鐵冶煉技術的進一步發展到塊煉滲碳鋼」出土文物標明,中國最遲在戰國晚期已經掌握這種最初期的煉鋼技術。人們鍛打塊煉鐵和熟鐵的過程中,需要不時地反復加熱,鐵吸收木炭中的碳份,提高了含碳量,減少夾雜物後成為鋼。這種鋼組織緊密、碳分均勻,適用于制作兵器和刀具。進一步發展到百煉鋼」技術。在打制寶劍的時候,有意識地增加折疊、鍛打次數,一塊鋼往往需要燒燒打打、打打燒燒,重復很多次,甚至上百次,所以稱之為百煉鋼。百煉鋼碳分比較多,組織更加細密,成份更加均勻,所以鋼的品質提高,主要用于制作寶刀、寶劍。

西漢中晚期,中國出現新的煉鋼技術「炒鋼」這是生鐵冶鑄技術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煉鋼技術。大約在春秋末期,中國就已經發明生鐵冶鑄技術,以後經過長時間的實踐和探索,逐漸形成利用生鐵為原料的炒鋼技術。其基本方法是將生鐵加熱成半液體和液體狀,然後加入鐵礦粉,同時不時攪拌,利用鐵礦粉和空氣中的氧去掉生鐵中的一部分碳,使生鐵中的碳含量降低,去渣,直接獲得鋼,這就是炒鋼技術。這項技術的發明是煉鋼技術的重大突破,使冶煉業能向社會提供大量廉價、優質的熟鐵或鋼,滿足生產和戰爭的需要。炒鋼的出現促進百煉鋼技術的發展,人們以炒鋼為原料,經過反復加熱、折疊、鍛打成質量很好的鋼件。但是炒鋼和百煉鋼技術還存在一定缺陷,如炒鋼工藝復雜,不容易掌握;百煉鋼費工費時。

綦毋懷文發展灌鋼法大約在東漢末,可能出現煉鋼新工藝「灌鋼」法的初始形式。南北朝時,綦毋懷文對這一煉鋼工藝進行了重大改進和完善。南朝齊、梁時的陶弘景首先記載了灌鋼法,北朝魏、齊間的綦毋懷文曾用這種方法制成十分鋒利的宿鐵刀」綦毋懷文,姓綦毋,名懷文,中國南北朝時期著名冶金家。生活在公元6世紀北朝的東魏、北齊間,具體生卒年代歷史上缺乏記載,只知道他好「道術」曾經作過北齊的信州(今四川省奉節縣一帶)刺史。據史書記載,綦毋懷文的煉鋼方法是︰燒生鐵精,以重柔鋌,數宿則成鋼」就是說,選用品位比較高的鐵礦石,冶煉出優質生鐵,然後,把液態生鐵澆注在熟鐵上,經過幾度熔煉,使鐵滲碳成為鋼。由于是讓生鐵和熟鐵「宿」一起,所以煉出的鋼被成為「宿鐵」灌鋼法是中國古代煉鋼技術上一個了不起的成績。同百煉法或炒煉法比較,其優點1生鐵作為1種滲碳劑,因熔化後溫度高,加速向熟鐵中滲碳的速度,縮短冶煉時間,提高生產率。2熟鐵因為碳的滲入而成為鋼,生鐵由于月兌碳也可以變成鋼,增加了鋼的產量。3高溫下,液態生鐵中的碳、 、錳等與熟鐵中的氧化物夾雜發生反應,去除雜質,純化金屬組織,提高金屬品質。4灌鋼法*作簡便,容易掌握。要想得到不同含碳量的鋼,只要把生鐵和熟鐵按一定比例配合好,加以熔煉,就可獲得。3推動中國古代刀劍技術的發展綦毋懷文是一位出色的制刀專家,對前人造刀經驗進行研究、比擬,經過不時實踐,發明一套新的制刀工藝和熱處理技術。

綦毋懷文造刀的方法是︰先把生鐵和熟鐵以灌鋼法燒煉成鋼,做成刃口,然後「以柔鐵為刀脊,浴以5牲之溺,淬以5牲之脂」這樣做出來的刀稱為「宿鐵刀」極其鋒利,能夠一下子斬斷鐵甲30札。對于含碳量比較高的鋼,理想的淬火介質應該是︰當工件在比較高的溫度650400℃,具有較大的冷卻速度,低溫300200℃,具有較慢的冷卻速度。這就需要采用雙液淬火法。綦毋懷文先用動物尿、後用動物油進行雙液淬火,能夠造出品質很高的宿鐵刀」中國早在戰國時代就使用了淬火技術,但是臨時以來,人們一般都是用水作為淬火的冷卻介質。雖然三國時的制刀能手蒲元等人已經認識到︰用不同的水作淬火的冷卻介質,可以得到不同性能的刀,但仍沒有突破水的範圍。而綦毋懷文則實現了這一突破,制作「宿鐵刀」時使用了雙液淬火法,即先在冷卻速度大的動物尿中淬火,然後再在冷卻速度小的動物油脂中淬火,這樣可以得到性能比較好的鋼,防止單純使用1種淬火(即單液淬火)局限。雙液淬火法,即在工件的溫度比較高的時候,選用冷卻速度比較快的淬火介質,以保證工件的硬度;而在溫度比較低的時候,則選用冷卻速度比較小的淬火介質,以防止工件開裂和變形,使其有一定的韌性。雙液淬火法是1種比較復雜的淬火工藝,這在當時沒有測溫、控溫設備的條件下,完全依賴*作及經驗,一個了不起的成績。綦毋懷文之前,中國古代的鋼刀大都用百煉鋼制成,這樣制作的刀劍雖然性能優異鋒利,但也存在不少缺陷,整把刀全部用百煉鋼制成,價格高貴;如一把東漢時期的名鋼劍的價錢可以購買當時供7個人吃2年9個月的糧食。而且百煉鋼制作刀劍費時費力。三國時,曹*命有司制作寶刀5把,用了3年時間。為此,綦毋懷文對制刀工藝進行了重大更新。這表明綦毋懷文對鋼鐵的性能有比較深刻的認識,而且能根據不同的用途合理選擇材質,發揮各種材質的優點,節省某些貴重資料,降低利息和費用。1把刀的背部、刃口實際起著不同的作用,因而要求具有不同的性能。

一般來說,刃口主要起刺殺作用,因而要求有比較高的硬度,這樣才干保證刀的鋒利,所以應該選擇含碳量較高、硬度較大的鋼來制造。而刀背主要起1種支撐作用,要求有比較好的韌性,使刀在受到比較大的沖擊時不致折斷,這樣就要選擇含碳量較低、韌性較大的熟鐵。綦毋懷文正是有了上述類似的認識,制作刀具時才能夠將熟鐵和鋼巧妙的結合起來,將2者恰到好處地用在合適的地方,既滿足了鋼刀的不同局部的不同要求,又節省大量昂貴鋼材,利于鋼刀的推廣和普及。這種制刀工藝,今天還在沿用。

由于綦毋懷文和千百萬工匠的辛勤勞動,使中國古代冶金技術自立于世界之林。因此,當我研究和總結古代科學技術成就的時候,不應該忘記綦毋懷文的功績。這是中國冶金史上的一項杰出成就和偉大創新,世界煉鋼史上佔有一定地位。4灌鋼法的進一步革新灌鋼法的呈現,使鋼的產量和品質大大提高,為隋唐以後生產力的大幅度增長提供了條件。後來,灌鋼法又不斷發展。宋代又把生鐵片嵌在盤繞的熟鐵條中間,用泥巴把煉鋼爐密封起來,進行燒煉,效果更好。明代又有改進,把生鐵片蓋在捆緊的若干熟鐵薄片上,使生鐵液可以更好均勻地滲入熟鐵之中。不用泥封而用涂泥的草鞋遮蓋爐口,使生鐵可從空氣中得到氧氣而更易熔化,從而提高冶煉的效率。明中期以後,灌鋼法更進一步發展為蘇鋼法以熟鐵為料鐵,置于爐中,而將生鐵板放在爐口,當爐溫升高到1300℃左右,生鐵板開始熔化時,既用火鉗夾住生鐵板左右移動,並不斷翻動料鐵,使料鐵均勻地淋到生鐵液;這樣,既可產生很好的滲碳作用,又可產生劇烈的氧化作用,使鐵和渣分離,生產出含渣少而成份均勻的鋼材。直到現今,蕪湖、湘潭、重慶、威遠等地人們還在使用;可見其影響的深遠。17世紀以前,中國的煉鋼技術臨時居于世界領先地位,受到各國地普遍贊揚。公元1世紀時,羅馬博物學家在其名著《自然史》中說︰雖然鐵的種類很多,但沒有一種能和中國來的鋼相媲美。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刀劍.最新章節 | 刀劍.全文閱讀 | 刀劍.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