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家記事 第二十七章 自救

作者 ︰ 白糖酥

東次間里心思各異,而這廂廂房內,花椒也從三堂姐丁香那听說了事情經過,不過只有前半段,又驚又喜又是擔心之後,到底還是覺得痛快的。

這位伯祖母,貌似還是有點子小家底的,畢竟以往就時常听說她是能從族伯手里摳出銀子來的。這樣一來,袁氏和一眾小姐姐們的日子自是要好過一些的。

丁香亦是高興的,不由小聲同姐妹們嘟囔道︰「這就叫惡人自有惡人磨!」

話音剛落,想想這話說得不對,族嬸可不是什麼惡人,而是大大的好人,忙改口道︰「錯了錯了,這應叫做當是惡人就該用雷霆手段,省得她總拿旁人的謙讓當做是怕了她!」

大堂姐蒔蘿就擰了她的耳朵︰「這又是打哪兒听來的渾話,長輩也是你能非議的?」瞧著她都頭疼,揮蒼蠅似的趕了她出門︰「去去去,有這工夫力氣在這嚼舌,還不如挑水去!」

丁香就背著姐姐吐了吐舌頭,不過這事兒正是她求之不得的,蹦跳著就出了門︰「我去我去!」

留下蒔蘿又好氣又好笑,卻是拿她沒有半點法子。只看著她這般雀躍的模樣,心里頭到底還是感到些許安慰的。

隨著又一批受到驚嚇的附近村民涌入崇塘鎮,原本還勉強能夠穩得住人心的崇塘鎮已是徹底崩盤了。

謠言四起,人心惶惶。

別說一干婦孺了,就是老少爺們都躲回了家中了。街面上零丁幾個行人,亦是行色匆匆。

可謠言卻像長了翅膀一般,瞬間飛遍了崇塘鎮,說什麼的都有。有的說山崩了,就要漲水了。有的則是說山崩了,地龍就該翻身了。

總之都是要命的事兒。

巡檢司幾番闢謠,都沒有任何用處。而且隨著又有幾處山崩內澇的消息傳進崇塘,就更是全鎮恐慌了。

好像下一刻,崇塘鎮就會瞬間沉沒一樣。

秦老爹卻通通不信,並沒有給撲面而來的各色謠言沖昏了頭腦。心里覺得,說到底還是這暴雨不停的緣故。便讓秦連豹兄弟去街上買來水缸甕罐,開始挑水蓄水。就是防著一旦洪水襲來,污了井水不能吃用的時候,不至于斷水。

家里人都吃夠了干旱缺水的苦,自是沒有二話,寧可日日淘換水缸里的飲水,也不肯坐以待斃。

也是幸而早有先見之明,巷弄里就有水井,挑起水來自是方便的。

日升月落,又是一天過去了,瓢潑的大雨悶頭悶腦的下了一天一夜,卻是一停未停。

一大清早的,秦老爹又領著兒孫把行李收拾起來盡量裝箱裝車,卻是做著最壞的打算了。

景況確實已經很壞了,花椒時時刻刻盯著不放的牆角的暗溝,一天里總有好幾次都是咕嘟咕嘟的,卻不得滲水。叔伯們通了好幾回,效果都不甚明顯。總是不過幾時,天井之中就開了河了。

不光如此,小小子們住的那間廂房,白日里還好端端的,夜里突然就開始滲水。起初只有屋頂一角滴滴答答的沿著牆磚滲水下來。可不過一夜光景,或是風大雨大的緣故,已是有四五處磚瓦在漏雨滲水了。嘩啦啦地往下漏雨,哪有這麼多瓦盆過來接水。不消多長時間,廂房里也開了河了。

可這樣的暴雨天,明知道哪里漏雨,兄弟幾個也都會拾瓦,卻只能眼睜睜地看著,根本修不起來。

幾個小的就被安排坐在小板凳上,往外舀水。

而就在這一天,也就是暴雨傾盆的第六天,傍晚,巡檢司再次召集大量男丁充作夫役,築壩圍圩。

這已經是巡檢司短短六天之內第二次召集夫役了,目的只有一個,就是保住崇塘鎮。

可正如秦老爹之前猜測的那般,隨著暴雨傾注不止,蓮溪縣內所有的塘壩河港全部溢洪,卻沒有任何出口可以泄洪。所有人都只能眼睜睜地看著蓮溪水位持續上漲,即將漫過高近三尺的堤壩破漫圩堤。

許許多多的男丁再也坐不住了,紛紛走出家門走上堤壩。

像是禮詩圩姚氏這樣的大族,更是舉族男子出動——就在前一天,禮詩圩的圩堤已被溪水漫過,村子到底沒有保住,留守村中築壩的一眾男丁俱都逃了出來。卻是一歇未歇,又投入到了崇塘的保衛中。

而秦家除了留下年僅十三歲的秦傳根看守門戶,就連未滿十六歲,還不算成丁的秦連鳳也應巡檢司的召集,去了堤上。

自不是貪圖那每日給銀三分、口糧米一升的役錢。

雖然這筆役錢在這樣的災荒之年確實稱得上豐厚,可更重要的是誰都知道,若是保不住崇塘鎮,也就護不住家,也就保不住命了。

家里的男丁吃住都在堤上,家里的這一串兒小小子瞬間長大,再不玩笑。由秦傳根領著,白天黑夜輪流看守門戶,一點點動靜都不肯放過。叫家里的婦孺既是心疼,又是欣慰。

一天又一天,這場暴雨已是接連下了八天八夜了。

就連花椒等一干婦孺,夜間睡覺也再不敢月兌衣月兌鞋,俱是和衣而眠。

而家里的糧食雖則還能撐上個十天半月的,可木柴卻已用之殆盡。姚氏幾個往七甲的柴市去了幾趟,才知道供應著蓮溪縣大半柴炭的塘橋鎮已是破漫圩堤、洪水圍鎮了。別說一柴一炭了,就是人都出不來。

暗自心驚,可更叫人無奈的是,再這樣下去,家里頭老老少少說不得就只能生嚼米面了。

長輩們俱是擔心,大人還則罷了,可這麼些個孩子,誰受得住這個。尤其花椒,大病尚未痊愈,哪里吃得下生米。

花椒卻什麼都不在乎了,只是盯著那排水的暗溝。卻發現,咕嘟咕嘟的,竟是往外翻水了……

而就在這一天,崇塘周遭能取來用于築壩的土石俱已用光,巡檢司只能派人敲鑼打鼓大街小巷的廣而告之,收購民間磚料,用來築圩圍壩。

更是頭先就把南北大街、東西橫街上用來鋪面的大條麻石全部起了,運上堤壩。

就有人家跟著把自家房前屋後,或是墊桌腳或是壓腌菜缸的青磚石料往堤上送。

也不是真個為了錢,而是不拘多少,總是聚少成多的。

就是秦家租住小院的主家,也帶著人過來拆掉了院內南牆旁的一小方花壇,直接就把拆下來的一車磚石送上了堤壩。

就這樣,鎮上的百姓開始傾盡一切可能拆卸著築壩所需的磚料。拆到後來,有些人家把灶台都給拆了。總歸已是沒了柴火,生米都嚼上了,還要這灶頭做什麼!更甚至于到了最後,還有人扒起了自家的房子。

那主家過來探望秦家人時也說,若不是房子租給了秦家,廂房這樣漏雨,還不如扒了送去築壩。總好過到時候被洪水沖垮,那才叫一個窩囊。

ps︰收藏翻倍了,雖然是基數太少的原因,但還是很高興呀,多謝姐妹們了,不過還是要求點擊求收藏求推薦啊~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農家記事最新章節 | 農家記事全文閱讀 | 農家記事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