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之盛世獨寵 132 北方騎馬的大漢

作者 ︰ 慢慢來吧

月余之後,《皇家新聞報》做了一次大型報道——‘蒞中國而撫四夷’,分為‘海’、‘牧’、‘農’三個專題報道,其中第一篇‘海’的內容分為‘南洋’、‘東海’和‘天竺海’以及‘西洋’四部分。由第一任國使顧翃所撰,描述了此次出使的見聞和一路上的風土人情,在安南、驃國、馬來、柔佛、波羅、朱羅等使臣和通譯的幫忙下,還各自介紹了本國的宗教習俗、人文特產和歷史淵源。結合皇家貿易公司的互貿計劃,許多人一眼窺到其中商機,紛紛派出奴僕和族人下南洋開始打探情況,進駐卑謬、升龍、西貢等地。

皇家貿易公司的拍賣舉行時,大食和波秋歌成了最大的贏家。大食人重金拿下大虞外銷名錄六成貨物的商權,現在已經開始按上面所列的時間和種類在龍門城交接貨品,東瀛的三位大名合力斬獲三成,一成由波秋歌收入囊中。

其他沒有收獲的國家或富商,可以根據《虞商名錄》自行聯系商家交易,或從已購得貨物的三家手里加錢摳點出來。其中波秋歌人得到虞商的一致配合,不管是折扣還是種類,比其他任何國家都好,算是大虞的優先貿易國。可以預見的是,在鄂圖曼人截斷拂菻國商道之後,波秋歌人完全可以從海上壟斷東方商品在整個歐洲的銷路。紅毛夷在歐洲是波秋歌人的首選合作對象,大食如果不加強伊比利亞半島的控制力,日後伊比利亞再獨立,遲早會失去歐洲市場的大部分份額。

這樣的收益刺激之下,除了一些有識之士繼續投稿表達‘中華強盛之時,無不掩有西域’這一觀點,大虞輿論重點一下從西域之殤轉移到海上財富,而西域苦苦求生的民眾,看到報紙的內容,仿佛看到了西天極樂之界——如此國力的大虞,不是蒙兀人敢惹的主。

***********************

吸楮的‘海’專題並不是重頭戲,相反,‘牧’篇目下的‘大漠’、‘西域’和‘農’之下的‘東北’專題,才是這次報道核心部分。報紙上僅簡略而刊,完整的專題報告直呈皇帝案頭,其中一份是皇後所撰,太子和公主貢獻不少。

兩個孩子雖然年紀不大,做不來引經據典的分析和論述,但他們按照顧辭的要求,以地理位置的變化為線索,從史書里查找出整個北方大漠和東北平原各族的淵源及演變,即主要是漢、唐時期的記載,最後,她自己再加上還沒出現過的‘清’朝情況,綜合得出的結論,倒是頗合地緣政治之規律。

這個時空因為地理要素有所改變,華北平原和關中以北的地緣情況與顧辭所熟悉的北方區別非常之大,但究其根底,是內外蒙古這片大戈壁灘上的金微山有了變化。西邊拔地而起的金微山山脈似乎更為高聳和堅挺,不但峰頂終年冰雪不化,而且直接延伸入高原月復地的南麓那段山脈本該走低、荒漠化的‘戈壁阿爾泰山脈’,因為高度和體量的改變,保證了金微山和燕然山之間形成的河流可以繼續往東南匯流,衍生了涴江水系,也讓整片蒙古高原分為南北兩部分,名字就叫‘漠北’和‘漠南’。

按說,漠南高原整體應該在金微山—涴江—陰山和大鮮卑山以南,但實際上被隔成東西兩段。東部因為正位于陰山和大鮮卑山之間的豁口處,一片平坦的草原,簡直是為騎兵量身打造的最佳戰場,歷來是游牧民族南下的最好通道。正是北關鎮守之處,所以單獨稱為‘北關高原’。西部一半的南邊界是天山—北山—祁連山,因為北天山接近金微山,所以呈啞鈴狀,西頭是準格爾盆地,東頭是河西走廊以北、賀蘭山以西的一大片,狹義的漠南高原。

在顧辭的印象里,漠南高原即是內蒙西部,這一片理應是一串沙漠和戈壁,因為南高北低,冬季干冷無雨,夏季時祁連山截留水汽,使高原成為雨影區,除了有些因為融雪而形成夏洪冬干的河川以外,缺雨少水,植被不豐,地面又平坦和緩,自然容易飛沙走石,形成基岩出露的礫石戈壁,和流沙積聚的沙漠。每次新聞里提及‘荒漠化’,必定會听到的地名大多集中在此處。現在金微山雖然阻擋了南下的寒流,但涴江實在有點遠,漠南一樣冬寒夏炎,降水稀少。好在地勢有所變化,沒有形成大規模的戈壁沙漠,只是仍以戈壁、沙漠、沙地、草原依次從西北的北天山向東南略呈弧形分布。最東邊因為靠近黃江,草木開始茂盛。黃江在這兒遇到賀蘭山,河道小拐出‘幾’字第一個直角彎,拉近和涴江的距離,所以這一小片草原是中原地區難得可控的好牧場,被稱為‘河套地區’。長城拱衛之下的靖西城就屹立于賀蘭山南麓和河西走廊交界,古稱‘賀蘭山缺’之處,當年衛青、霍去病等發起的‘漠南之戰’、‘河西之戰’都是從這兒出發。

黃江過了河套地區再往東,和北邊的涴江水系挨得近了,接下來的地方雖然看似屬于本該水土嚴重流失的黃土高原,但架不住水還不少,農耕民族天賦屬性太強,幾乎全開墾為農田。濟朝時為了保護河套和田地免受匈奴之災,從靖西城開始,沿賀蘭山上修一道長城奔北而去,直到金微山腳下,至此把漠南高原隔絕在賀蘭山西。至于更深入漠南,甚至漠北的漢外長城、秦長城等,已被毀得差不多了。

當然,治水達人雲集的濟朝順便也給涴江規整了一下路線,在主河道的南岸築起高大的堤防長城,讓春汛時的涴江水反而往北泛濫,正好在這片坦蕩蕩的高原上,淹一淹羯夷的牛馬羊。歷史上‘以水為兵’的策略沒少用,就顧辭所知,南宋阻金、老蔣抗日,都曾挖開黃河,弄出千里澤國的黃泛區。雖然決策者需要承擔一些道德風險,但這種無差別攻擊的手段用起來威力十足。漠北恰巧有段低凹地,每次涴江洪峰過境,泛區甚至可直抵賽音山。因為水量充沛,這片地方水草尚可,不擅于預測和判斷洪水的游牧民族挺喜歡這兒,哪怕每年都有可能淹死個把,也不舍得放過。當然,羯夷也能弄皮筏子渡水南下,只是河堤有了長城之後,破城有難度,好不容易砸開缺口,連人帶馬游過來,若是回程被漢人追攆,一不小心就在河邊被包餃子。所以這段長城幾乎絕了羯夷渡河南下的念頭。鑒于濟朝人愛水利的特點,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河道長城才是這段工程的重點。

河道長城在東邊的撫順城戛然而止,因為漠南高原的平坦到了這一帶開始崎嶇。這里的撫順不是遼寧那個煤都,位于涴江北,陰山南脈之南,山水夾角之間還有一小塊自給自足的田地。撫順本是修河堤長城的物資中轉點,和北關一樣建成防御據點,易守難攻,依托涴江,連圍困斷糧都做不到。羯夷很少打這兒的主意,倒是希望搞搞邊貿的牧民們願意前來交易。涴江在此向東南拐,進入太行山脈一片谷嶺交雜之地,去往上京。陰山同樣是東西向,有幾條小支流補充進涴江。陰山與金微山之間的缺口被涴江堵上了,形成完整的防御鏈和漠南漠北分割線。

防御鏈的完整不代表能完美地擋住游牧民族南下。

漢匈奴在蘇武牧羊的瀚海流域形成第一個草原帝國,單于王庭正設于瀚海南邊的燕然山和狼居胥山之間的三角盆地,即庫倫城所在。選擇這個地方不是因為南下方便,哪怕是熟知何處有地泉和稀疏植被的匈奴人也不願意經常穿越大戈壁行軍,而是為了平衡東西兩邊高原的勢力。

王庭龍城之西,燕然山和金微山之北有一大片崇山峻嶺,稱為‘唐努山’,三山之間許多被雪水滋潤出來的大湖和森林植被,擠佔了草原的範圍,讓這片地區的游牧民族必須隨季節變幻,在山谷間遷徙放牧,同時,湖邊和密林里也產生了漁獵為主的圖瓦族。匈奴帝國的右賢王封地正在此處,為了尋找更好的牧場,南方的準格爾盆地和漠南高原都成為最好的攻略方向。漠南同樣有戈壁,要辛苦地越過高山大河和長城才能見到面積不算大的草場和農田,打一把草谷尚可,但長期以此為根據地就不那麼開心了,所以,進入準格爾盆地永遠是匈奴右翼的首選。

大漠高原的東部是漢匈奴帝國王儲左賢王的封地,顯然比起右翼的高山來說,這邊是地勢平緩、水木豐盛的達賚湖流域——和顧辭熟知的名字一樣,叫做‘呼倫貝爾草原’。更讓他們欣喜的是,從這兒南下,不但在燕山以北同樣有片水草豐美的哲理木草原,更多的是富饒的農耕‘獵場’。秋高馬肥時,正是谷糧收獲之際,不打獵一番簡直對不起胯下駿馬。這兩個草原可不是無主之地,當年的漢匈奴正是打敗了這片地界的東胡才奪得這處‘北國碧玉’。東胡人退往山林,不屈服的一支進入大鮮卑山,成為‘鮮卑人’,日後入主中原,听話的這部分烏桓人得到哲理木和昭烏達地區,成為漢匈奴南侵的馬仔,漢朝居上風時,又倒戈一擊,最後摻和中原爭霸,被曹操弄死。

至此,漢匈奴形成以‘左—中—右’的格局,得到兩條南下通道,全面入侵中原。後來,大漢成功地打殘了匈奴帝國,讓其四分五裂,要麼龜縮于王庭以北,不敢再輕易南下,要麼接受大漢的冊封和送來和親的宮女王昭君,呆在漠南,與漠北根據地形成‘南北分裂’的態勢。偌大一個高原,漠南單于在大漢的支持下,對漠北單于有絕對實力,至少把‘中’和‘左’納入囊中完全沒問題。

在這樣的困境下,漠北單于以漢軍從未攻入過的金微山和燕然山一帶為基礎,開始攻略西域及更西之地,陳湯看出西匈奴這一戰略轉移,才有了康居之戰。日後,大漠高原上的失敗者不管是被鮮卑人擠出漠北,還是被隋朝分化離間,都走了同樣往西的路徑,這也是日後唐時突厥所形成的東、西格局。

如果說大漠是游牧民族的天下,是國家威脅的來源,那西域對中原人而言,與安南驃國等化外之地有本質上的區別,更像‘榮耀之地’。從漢時痛揍匈奴一頓開始,西域就納入華夏版圖,唐時更是推進到蔥嶺、天山以西,史載昭武九姓。定朝幾乎恢復了唐時疆域,更是把漢人遷徙到每塊綠洲上繁衍生息,馬背上的民族要麼被西域各國同化,如黨項人一樣據城自立,要麼像突厥人似的繼續向西找草原。濟朝末期,邊境線愈發後退,連河西走廊都丟了,對匈奴人打開了大門,只得在戰國隴西郡一帶設三關固守,把西域當成緩沖地帶。太宗雖光復國都,但登基時已近知天命之年,壽元有限,不及追回河西走廊,隨他們把西域當成大後方自己玩。就跟籬笆壞了,別人可以隨意進出你家花園,這里折朵花,那里刨個坑,甚至隨地大小便!多埋汰人吶!

面子事小,威脅事大,即便歷經千年,地形沒有太大變化,那生活于其中的人所能做出的選擇也不會有太大差別。如果說,漢唐的經驗在于昭示了西部而來的匈奴依靠西域以西為基礎,侵吞西域,重復濟朝末年威脅中原的常規路徑,那顧辭還給神宗補充了大清準噶爾部的‘豐功偉績’——除了準格爾和塔里木兩個盆地,不但自西向東一統漠北,還能進入衛藏、滲透東北,全面威脅中央之國。在此之外,以朝廷和國人對西域的熟悉程度,她提不出什麼有用的建議,僅能標注出天山以西那一串‘斯坦’的國都在哪兒,以及人口最多的大宛盆地和寧遠河谷,當然,還有蔥嶺上那塊與各斯坦、巴、印、阿等國產生邊境糾紛之處。

***********************

看完報告的袁懿好好夸獎了大兒子一番,把顧辭所寫的那篇補充文字單獨拿出來,根據輿圖重新撰寫一遍,召集樞密院開會,以確定大虞未來版圖的西部邊界。

不得不說,雖然經驗豐富的樞密院諸將完全有能力推演出顧辭說的這種情況,但對于地形和族群情報卻沒有詳實到這個程度,尤其是瀚海和唐努山等地,一直被認為是渺無人煙之處,沒想到還有類似鄂部這樣以漁獵、畜牧、耕田為生的種族存在。盡管她能提供的不過是大概略圖,最多幾個知名旅游景點,甚至山河所用名字都很怪異,可對于缺乏這片地區軍用輿圖的華夏歷史來說,已是了不得的功績了。有目的的查證總比漫無邊際地探索有效率。

現在匈奴從西而來,乞部從金微山南下,烈蠻部在達賚湖,說明蒙兀人已代替松散的羯夷聯盟,一統漠北高原。鑒于唐努山和瀚海還有漁獵民族為主的‘林中百姓’存在,蒙兀人不可能拋棄漠北王庭,給這些人騰出空間,所以必定還有一支看家的隊伍。如果蒙兀人取代了匈奴人,或二者聯手,復制準噶爾部的成功完全沒問題。如今,雙方雖然結了仇,但在共同利益的驅使之下,握手言和也不足為奇,再加上不安分的吐蕃,一旦形成合圍之勢,大虞邊境危如累卵。

虞軍目前在且末和匈奴的郝宿王稚犁湖對峙,此人正是從前敗于陽關,在顧堯手下吃了大虧的那位匈奴大王,地位一落千丈。現在仇人相見分外眼紅,戰事一觸即發。打贏他沒問題,但要怎麼打,才能杜絕匈蒙聯手攻虞,則是備戰的重點。靖西軍在樞密院的指示下,將關防推進到敦煌——扼守西域大門,策應若羌和康藏高原兩支部隊,為了避免與蒙兀人直接起沖突,只派一部分兵力前往哈密廢墟東邊的伊吾。

***********************

經過無能的高宗和重防不主攻的世宗,大虞建朝七十多年,終于迎來收復西域的機遇,怎能不讓人趨之若鶩?

邊境線的改變,意味著領土的擴張,這次想來新土地的人,比之北關北拓時更為踴躍。皇帝看著春闈結束後的吏部職位需求和應聘表,想起第一次吏考時,幾乎沒有一個進士願意去北邊,現在,他欽點的狀元武沉揚爭著跟哥哥武沉舟一起去敦煌,在職的人里也有自願南下或北上,甚至還有人諫言對吐蕃采取分而治之的政策,並願意剃度為僧前往康藏,‘以教抑夷’。真是應了小丫頭當年說的‘啟民智,廣選才,開新風,興強國’。

他側首欣賞隔壁桌上奮筆疾書的玉人兒,已經是四個孩子的媽了,還粉女敕如花,嬌柔若水,漂亮得不似真人。心里忽然想到眼下的內閣,岑老是李樅的恩師,一家子都擅理財,申老謀略一絕,唐老有識人用人之能,章老精通水利工程,姑父善治兵,然說到能鳥瞰天下、前瞻百年這樣不世出的宰輔之質王佐之才,卻一直沒遇到滿意的。會不會是自己把她的前瞻當成標準,才覺得誰都不夠格?可惜自家小寶貝得好好地藏在他的羽翼之下,不能讓人隨意地評頭論足說三道四。

顧辭交了作業,打算再整理一下東海的情況,畢竟這次拿出大筆白銀來的是東瀛的三位大名,沒有幕府和天皇的份,說明了他們內部還是亂得很。一衣帶水的東瀛被視為秦朝東渡的徐福之後,許多人都把他們當成另一個琉球,完全沒意識到他們一旦變態起來,比之蒙兀人也不遑多讓。一定要想辦法讓大家正視他們骨子里的瘋狂和危險。對于每個經歷過八年抗戰歷史教育或熱愛動漫的中國人來說,日本絕對是最熟悉的國度之一,即便他們的歷史也改變了很多,但根據地緣形成的國民性格不會變。她一邊研究通譯剛交來的東瀛國史,一邊考慮如何著筆,完全沒注意到身邊人溫柔似水的灼熱目光。

直到皇帝忍不住了,輕輕走到媳婦身後,看她收筆換紙之際,貼上去摟腰撫胸,咬著耳朵跟她商量正事,「乖乖,這些事不忙,先把除服的事辦了,咱們才好名正言順地去清涼館……」

軟成一灘水的皇後羞惱地伸手往臀後不老實的地方掐一把,「……你,好好說話。」

等半個時辰後兩人窩在軟榻上好好說話時,有氣無力的顧辭忽然想起孝滿之後,顧悌這個**煩該解決了,連忙問計,「哥哥,五姐怎麼處理?」

「病重不愈。若老九不出ど蛾子,讓他自己選個妻子。若不消停,舞伎扶正,正好天生一對。」

其實袁念頗可憐,安姨娘是實打實的皇帝愛慕者,喜歡多年的未婚妻甘做皇帝妾也不想嫁他。他能和前者生了一子,卻無法接受後者的悔意,也是可以理解滴!希望他老老實實選個媳婦,好好過日子吧。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穿越之盛世獨寵最新章節 | 穿越之盛世獨寵全文閱讀 | 穿越之盛世獨寵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