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定不是我寫的文 第61章

作者 ︰ 撲碩迷離

純文字在線閱讀本站域名.手機同步閱讀請訪問

《道德經》

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老子的《道德經》是中國歷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學著作,老子的《道德經》也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老子的哲學思想和由他創立的道家學派,不但對我國古代思想文化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而且對我國2000多年來思想文化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老子哲學在中國思想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老子的思想影響了後來整個中國哲學史的發展。《道德經》、《易經》和《論語》被認為是對中國人影響最深遠的三部思想巨著。

《道德經》常會被歸屬為道教學說,是道教基本教義的重要構成之一,被道教視為重要經典。其作者老子也被道教視為至上的三清尊神之一道德天尊的化身,又稱太上老君,所以應該說道教吸納了道家思想,道家思想完善了道教。

《楚簡老子道德經》竇中亮

《道德經》提出了「無為而治」的主張,成為中國歷史上某些朝代(如西漢初)(唐朝)的治國方略。這種思想在經濟上可以緩解人民的一些壓力,對早期中國的穩定起到過一定作用。歷史上《道德經》注者如雲,甚至有幾位皇帝都為其作注。唐貞觀二十一年(647年),譯《道德經》為梵文,傳入東天竺;唐開元二十三年(735年),唐玄宗親注《老子》。日本使者名代,請《老子經》及老子「天尊像」歸國,對日本社會發展產生過影響。《道德經》本為先秦道家的代表作,漢末張陵創五斗米道,奉老子為教祖,尊稱為太上老君,以《老子五千文》為教典教悔道徒,創立了道教,並作《老子想爾注》以宗教的觀點解釋《老子五千文》,自此成為道教的基本經典。

老子塑像

《道德經》為韻文哲理詩體。《莊子天下篇》括其旨曰︰「以本為精,以物為粗,以有積為不足,澹然獨居神明居。……建之以常無有,主之以太一,以濡弱謙下為表,以空虛不毀萬物為實。」其說大體從天人合一之立場出發,窮究作為天地萬物本源及宇宙最高理則之「道」,以之為宗極,而發明修身治政等人道。所謂「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道當取法于地,究源及道所本之自然。道之理則,分無、有二面。道常無,無名無形,先于天地鬼神,而為天地萬物之始,道常有,生天地萬物,具無窮之用。道之理則貫穿于萬有,表現為萬有皆相對而存,極則必反,終必歸,根本之規律。而有之用,常以無為本,「有生于無」。聖人體道之無,法道之自然無為,以之修身,當無欲而靜,無心而虛,不自見自是,自伐自矜,為而不持,功成而不居,懷慈尚儉,處實去華,以之治天下,當「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還刀兵,離爭斗,不尚賢,不貴難得之貨,不見可欲,使民虛心實月復,無知無欲,則無為而治。「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故知道者守雌抱樸,退讓謙下,挫銳解紛,和光同塵,以柔弱勝剛強。

道教知道之論與政治觀、倫理觀,大體不出老氏體系。至若經言「致虛極,守靜篤」「專氣致柔」、「滌除玄鑒」,抱一處和等修養之道,更為道教守一、心齊、坐忘、服氣、內丹等多種煉養術之所本。而「長生」「死而不亡者專」等說法,道教引為仙學長生說之宗源。「歸根」「復命」之說,內丹學則發揮為內煉成真、與道合一之哲學依據。

泉州清源山老君岩

《道德經》這部被譽為「萬經之王」的神奇寶典,對中國古老的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它無論對中華民族的性格的鑄成,還是對政治的統一與穩定,都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它的世界意義也日漸顯著,越來越多的西方學者不遺余力地探求其中的科學奧秘,尋求人類文明的源頭,深究古代智慧的底蘊。

《道德經》到了公元前206年-公元200年,被奉為道教經典,所以有學者認為《道德經》被分為八十一章有明顯的道教的九九歸一的思想,在內容的分割上未免牽強。但道德經前三十七章講道,後四十四章言德,簡單說來,道是體,德是用,二者不能等同。至清代魏源首次破此慣例而分《道德經》為六十八章,相對保持了每章的完整性。《道德經》,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為其時諸子所共仰,傳說是春秋時期的老子李耳(似是作者、注釋者、傳抄者的集合體)所撰寫,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在前,《德經》在後,並分為81章。是中國歷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學著作。[1]

《老子德道經譯注》在擴展閱讀里面。此為正宗

2內容全文

篇37章

第一章

道可道,非恆道。名可名,非恆名。

(流傳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是在漢代為避文帝(劉恆)的諱,才改「恆」為「常」。)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

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

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第三章

不尚賢,使民不爭;

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

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

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月復;弱其志,強其骨。

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知者不敢為也。

為無為,則無不治。

第四章

道沖,而用之或不盈。

淵兮似萬物之宗。

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

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天地之間,其猶橐(tuo)龠(yu )乎,

虛而不屈,動而愈出。

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第六章

谷神不死,是謂玄牝(pin)。

玄牝(pin)之門,是謂天地根。

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第七章

天長地久。

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

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第八章

上善若水。

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

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

夫惟不爭,故無尤。

第九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揣而銳之,不可長保。

金玉滿堂,莫之能守。

富貴而驕,自遺其咎。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第十章

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

摶(tu n)氣致柔,能嬰兒乎?

滌除玄覽,能無疵(ci)乎?

愛民治國,能無為乎?

天門開闔(h ),能為雌乎?

明白四達,能無知乎?

生之,畜之。

生而不有,為而不恃(shi),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第十一章

三十輻共一轂(gu),當其無,有車之用。

埏(sh n)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

鑿戶牖(you)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第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

五音令人耳聾;

五味令人口爽;

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

難得之貨,令人行妨(f ng)。

是以聖人為月復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第十三章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

何謂寵辱若驚?

寵為上,辱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

何謂貴大患若身?

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

及吾無身,吾有何患?

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

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

第十四章

視之不見,名曰夷;

听之不聞,名曰希;

搏之不得,名曰微。

此三者,不可致詰(ji ),故混而為一。

其上不皦(ji o),其下不昧( i)。

繩繩兮不可名,復歸于無物。

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

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

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第十五章

古之善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

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

豫兮若冬涉川;

猶兮若畏四鄰;

儼兮其若客;

渙兮其若凌釋;

敦兮其若樸;

曠兮其若谷;

混兮其若濁。

孰能濁以止?靜之徐清;

孰能安以久?動之徐生。

保此道者不欲盈。

夫唯不盈,故能蔽不新成。

第十六章

致虛極,守靜篤。

萬物並作,吾以觀復。

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

歸根曰靜,是謂復命。

復命曰常,知常曰明。

不知常,妄作凶。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歿(o)身不殆(d i)。

第十七章

太上,不知有之;

其次,親而譽之;

其次,畏之;

其次,侮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悠兮其貴言。

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

第十八章

大道廢,有仁義;

智慧出,有大偽;

六親不和,有孝慈;

國家昏亂,有忠臣。

第十九章

絕聖棄智,民利百倍;

絕仁棄義,民復孝慈;

絕巧棄利,盜賊無有。

此三者以為文不足。

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私寡欲,絕學無憂。

第二十章

唯之與阿,相去幾何?

善之與惡,相去若何?

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荒兮,其未央哉!

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

我獨泊兮,其未兆,如嬰兒之未孩,

(l i)(l i)兮,若無所歸。

眾人皆有余,而我獨若遺。

我愚人之心也哉,沌(n)沌(n)兮!

俗人昭昭,我獨昏昏。

俗人察察,我獨悶悶。

澹(d n)兮其若海,飂(liu)兮若無止。

眾人皆有以,而我獨頑似鄙。

我獨異于人,而貴食母。

第二十一章

孔德之容,惟道是從。

道之為物,惟恍惟惚。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

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

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閱眾甫。

吾何以知眾甫之狀哉?以此。

第二十二章

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

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

不自見,故明;

不自是,故彰(zh ng);

不自伐,故有功;

不自矜(jin),故長。

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

第二十三章

希言,自然。

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

孰為此者?天地。

天地尚不能久,而況于人乎?

故從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

同于道者,道亦樂得之;

同于德者,德亦樂得之;

同于失者,失亦樂得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第二十四章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

自見者不明;

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

自矜者不長。

其在道也,曰余食贅行。

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

第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li o)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

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第二十六章

重為輕根,靜為躁君。

是以聖人終日行不離輜重,

雖有榮觀,燕處超然。

奈何萬乘之主,而以身輕天下?

輕則失本,躁則失君。

第二十七章

善行無轍(zh )跡;

善言無瑕(xi )謫(zh );

善數不用籌策;

善閉無關楗(ji n)而不可開;

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

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

常善救物,故無棄物。

是謂襲明。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

不善人者,善人之資。

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

是謂要妙。

第二十八章

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

為天下溪,常德不離,復歸于嬰兒。

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

為天下式,常德不忒(t ),復歸於無極。

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

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歸于樸。

樸散則為器,聖人用之,則為官長。

故大制不割。

第六十四章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泮(p n),其微易散。

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亂。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台,起于壘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為者敗之,執者失之。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

民之從事,常于幾成而敗之。慎(sh n)終如始,則無敗事。

是以聖人欲不欲,不貴難得之貨;

學不學,復眾人之所過,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

第六十五章

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

民之難治,以其智多。

故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

知此兩者亦稽(ji)式。

常知稽式,是謂玄德。

玄德深矣,遠矣,與物反矣,然後乃至大順。

第六十六章

第六十八章

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不與,善用人者,為之下。

是謂不爭之德,是謂用人之力,是謂配天,古之極。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這一定不是我寫的文最新章節 | 這一定不是我寫的文全文閱讀 | 這一定不是我寫的文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