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幻大時代 053章 蜀王(求圍觀踐踏)

作者 ︰ 二月二龍

053章蜀王

這個年代的上京,充滿著神聖的光環,在很多華夏人的認知中,除了自己所在縣的縣城,另外的就是上京了。////

縣城,是力所能及的或身邊的人去過的,縣城的每一條街巷都是他們津津樂道的對象,在他們心中,縣城既是高貴的,又是親近的。而上京,則只是存在于傳說之中,它是遙遠的,神聖的,誰有幸去一趟上京,誰就會沾上一身皇氣或神氣,從而立即變得神秘和高大起來。

楊夏要參加華夏作家協會召開的代表大會,並且是以年齡最小的代表赴會,會議地點竟然是在最為神聖的官員大會堂召開!

所以,在這個黃昏,楊夏的名聲以火箭般的速度向十鄉八里擴張。

此前,楊夏的名聲實際上只局限于小範圍,作家,在村民的心里不外乎就是會寫文章之人,會寫文章與會種莊稼之間,有多大的區別呢?

一個富有經驗的老農,在談起他的莊稼時,其自信未必比一個會寫文章的人差,所以,作家在村民面前,並沒有特別的優勢。他們甚至搞不懂那只是薄薄兩頁紙的文章,為什麼就值幾百斤金燦燦的稻谷?

但是,去上京就不一樣,去上京開會就更不一樣了。大家數數啊,身邊的人中,你見過幾人去上京開過會呢?

會寫文章的作家,與富有經驗的老農,並沒什麼區別;但能夠去上京開會的作家,與富有經驗的老農就有區別了,這就相當于種地,普通的老農只能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富有經驗的老農瓜豆長勢比普通瓜豆更加良好,但是,能夠去上京開會的作家,有如老農種瓜種豆,收獲的不是普通菜瓜菜豆,而是收獲的金瓜金豆一樣。

與楊夏去上京開會的消息一同傳播的,還有十村八里都聞名的董其兵,竟然半夜跑到蔡家灣,半夜里跪在楊夏家的門前,大聲責罵自己不是人,是牲畜,是一頭豬,被豬油蒙了心,瞎了狗眼,狗咬呂洞賓,不識好人心,待罵得累了,就請求楊夏,楊五哥楊五郎原諒自己,並一再保證從此洗心革命,重新做人,堅決跟xx走,永不再做對社會有危害的事兒。////

據說,那晚的蔡家灣,幾乎每戶人家都听到了董其兵的慘嚎,而楊家卻一直悄無聲息,壓根不知門外有個親戚在哭天喊地!

這當然是誤傳,董其兵確實跪在了楊家門前,確實有向楊夏認錯,但楊夏很快就起來將董其兵給趕走了,這種哭鬧不是個事兒啊,雖然大長自己的威風,但也給人留下了不近人情的印象,總之,多少有點不道德的味道。

但是,次日見到村鄰們怪怪的味道,楊夏也有所明悟,董其兵一鬧,讓自己成了惡人了!楊夏惲然不覺,村鄰看他怪怪的,董其兵只是其一,更重要的是他要去上京開會的消息。

蔡家灣的人,去過縣城,去過劍門,甚至還有去過省城的,因為蔡家灣也有三個人在外面當工人,吃皇糧,一個在煤礦,一個在森工局,一個是鐵路工人。鐵路工人每年春節回家探親,都要經過省城。他家堂屋里,掛著鐵路工人在省城火車站的一幅大照片就是證明。

但是,這一切的光芒,都不如去京城閃耀。

楊夏也只是稍為一點感覺罷了。接下來的時間,他有得忙了。七九年的春節,在一月下旬,即便從寒假開始算,到三月中旬,楊夏也只有不到兩個月時間。

去上京開作協會,楊夏作為一名少年,自然是帶著耳朵听就行了,但是,楊夏目前的作品,說實在話份量有有些輕的,所以,他覺得應該利用最多五十天的寫作時間,至少寫一部中篇和兩篇短篇小說出來,在會上交給有關作家和編輯「審閱」。

這個作協會,實際上讓楊夏的創作計劃提前了。

楊夏原來設想,高中階段就寫寫詩歌和散文,不管高中讀一年或兩年,爭取高中畢業後出版一本詩集和一本散文集;進入大學後,開始寫小說,而且開始計劃寫短篇,待短篇有所收獲後,再寫中篇和長篇。

楊夏的這個計劃,只是想讓他的成長軌跡顯得更「自然」一些。小由到大,由短到長,由薄到厚,也算是創作的一般規律。

寫什麼好呢?前世,楊夏一直思考過一個題材,也是南蜀人經常反思的一個題材,這是由一句俗話引發出來的,那句俗話是「少不入蜀,老不出川」,這句俗話的本意是很好的,意思是南蜀有如天堂,年紀輕輕時,不應該來這兒享福,好男兒應該去外面闖蕩;老不出川,是指南蜀如此之好,既然年紀大了,就留在南蜀享福吧。

當然,引伸出去這句話還有很多解釋。

楊夏想寫一本小說,名叫《蜀王》,就是想講一個故事,一個蜀地的人,一個生活很安逸的人,或生活很安逸的一群人,他們是如何享受天府之國的。當然,這個故事肯定不會如此簡單,有一天,張獻忠突然殺來了,蜀王舉家逃難,在不得不犧牲蜀王本人的情況下,蜀王後代才在某個神秘的山谷里落下腳來,這個山谷,易守難攻,山清水秀,小蜀王依如他的父輩一樣,沉迷于享樂,從不關心山外之事。

又一天,滿清殺來了,而且是留頭不留發,留發不留頭的政策,小蜀王決定留頭不留發,但是,作為前朝舊王,小蜀王一系不得不隱姓埋名,才得以苟延殘喘。終于有一天,小蜀王老了,然後又瘋了,整天看著山谷中滔滔而去的激流,有事無事都在念叨︰「少不入蜀,老不出川……」

南蜀由于地理位置的特點,歷史上曾出現過很多蜀王,最能表達楊夏主題的,其實並不是明朝的蜀王,至少不是張獻忠和滿清背景下的蜀王,但是,最能體現華夏民族性格中某一深刻的弱點,卻又必須借助于這一歷史時期,所以,這部小說,「蜀王」是一個虛擬化身,是千千萬萬華夏人之一員;而老蜀王被殺以及小蜀王被逼瘋的結局,才是楊夏需要重點著筆的。

居安思危,反思,警醒……直到後世都是所有文藝作品的主題。

不過,只是寫了一個星期,楊夏就知道,這不是一個中篇,而是一個長篇,不,應該是百萬字左右的超長篇。

這部小說,楊夏前世就想寫,但他沒有寫,原因自然是思考不夠成熟,而重生之後,以對這個特殊年代的觀察,楊夏確實有所感悟。或許,楊夏寫出來的東西,可能與主流意識不符,譬如這兩年那個高大全的《李自成》第二卷就要獲茅獎了,對于小說中出現的農民起義軍,楊夏可沒心情將其刻畫為英雄,當然也不會刻意去妖魔化。

但即便與主流意識不符,楊夏還是想表達一個東西,那就是華夏在某種意義上,人人都有「蜀王」意識,生活好啊,安居樂業啊,可華夏卻最最缺少一個東西,那就是居安思危,當然,這東西也可以叫反思。

楊夏為何要寫作這樣一個東西?原因在于他擁有後世的眼光。客觀地說,華夏新時期的文學創作,所謂一些主流作品,大多經不住時間的檢驗,其藝術性也存在著很多問題。楊夏是個重生者,如果還去寫那些東西,以訛傳訛,楊夏就是不道德的。

楊夏要寫,就必須經受得住時間的檢驗,譬如一個說真話的人,有些真話可以不說,但一定要做到不說假話。

至于小說能否發表,楊夏到是不特別急。因為在楊夏的計劃之中,僅詩歌和散文兩項稿費收入,就可應對自己的極大部分開支。

事實上,自從楊家接手赤泉區池塘堡坎工程後,楊夏已經沒給家里拿錢了。自己掙錢自己花,楊夏的存款每月以二百以上的數字增長著。

對于寫作,楊夏的計劃自然不是如此簡單,包括整個人生,楊夏也不會簡單讀檔就完了。華夏很大,世界更大,而時代似乎更加偉大!生活在七十年代的人,哪怕就是一個米國人,也不可能洞悉未來幾十年,由信息技術帶來的那種翻天覆地的變化。

寒假回家,其他初中學生和高中學生,均與家長一起參加大集體的勞動,惟有楊夏一人,躲在家里一天也不出工,這在過去,楊夏絕對是被批斗的對象,不愛勞動,思想好逸惡勞,思想有問題啊,但是,因為華夏作家協會的一紙邀請函,讓楊夏可以光明正大地逃避勞動。

「小五子,你好安逸啊,每天可以睡個懶覺。」姐姐楊春時常不滿楊夏的表現。

「哎,我到是想去勞動,可去上京丟了咱楊家的臉,你來負責啊?」楊夏很無恥地打起了上京的招牌,而且還是用之來對付自己的親姐姐,可見這家伙內心之惡遠超一般惡人。

後世,有人在研究楊夏這個寒假期間的行蹤時,用了「沉著」、「沉靜」兩個字,大意是楊夏獲得了華夏作協的邀請,沉下心來準備作品,雖然作品沒有獲得有關出版機構的肯定,但無可否認,《蜀王》第一卷正是完成于這個假期,而《蜀王》的價值觀也正是定型于這個假期。

(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夢幻大時代最新章節 | 夢幻大時代全文閱讀 | 夢幻大時代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