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明末當土豪 第七十四章 明末煤鋼聯合體

作者 ︰ 武昌魚

因為吳為不計成本的資金扶持,短短時間內安塞的工業和商業都興旺起來,「日升昌」的辦事大廳里每天都擠滿了尋求項目貸款的人。這些項目五花八門,小到早點鋪子,大到煤炭開采,應有盡有,其中有些是根據自身特長進行申請,有些則是直接使用「日升昌」提供的項目方案。比如有一個「日升昌」提供的項目方案,大致意思是本商行提供一種叫做「肥皂」的物品配方,並長期提供原料貨源,有意承接該項目者可向「日升昌」的項目管事提出申請。申請者必須努力證明自己具備組織規模生產並盈利的能力,而且以前有過油坊或者酒坊工作經驗者優先。

一但申請成功,申請者就能從「日升昌」獲得從融資、原料采購到技術指導全方位的扶持,根據雇佣工人的多少還能獲得程度不等的減息優惠。因為本身申請項目的時候已經經過篩選,一般運營失敗的情況極其少見,絕大部分都能獲得豐厚的利潤,這也導致眾人更加的趨之若鶩。衙門中人自然也頗有不少對此感興趣的,連李縣令和孫教諭都向吳為關注過幾次項目貸款的事。吳為自然是聞弦歌而知雅意,反正名下項目頗多,當即拿出干股若干,又以衙門名義大搞三產,李縣令和孫教諭自然是最豐厚的一份,有財大家發嘛,如此一來,更是皆大歡喜。

利益共享的結果就是官方對境內一應產業經營都大開綠燈,更可免受苛捐雜稅之苦。並且讓吳為意想不到的是,安塞重商的名聲傳出去後,吸引了各地的商人紛紛來此投資興業,無形中也為本地創造了大量就業機會。當然,真正潛力巨大,利源豐厚的項目,像制鹽、冶鐵之類吳為是不會讓別人掌握的,他要將之牢牢攥在手心。封建社會鹽鐵可是戰略物資,實行專賣的,什麼利潤還比得上這個?安塞本是小縣,資源貧瘠,這方面本來就幾乎是一片空白,吳為又有官府背景,自是一本萬利,財源廣進了。

說到這里,還得提到一個小插曲。吳為組織自己手下的鐵匠在城外開設了一個冶鐵作坊,在建設過程中驚喜地發現這些人中間居然有幾個會修煉鐵的小高爐!尤其有個叫李順的還在山西那邊的官辦鐵廠做過幾年的爐頭!雖然他們搭建出來的小高爐模樣在吳為看來簡陋可笑,但確確實實能煉出鐵來!這讓吳為這個動手能力極差的宅男著實驚到了。吳為將小高爐從搭建到出鐵水的整個過程都用手機拍了下來,傳到了國內一個熱門論壇上,帖子的名字就叫「古法冶鐵---復原明末華北民間冶鐵工藝」。帖子一出,頓時引起了轟動,都上了門戶網站頭條,開玩笑,純手工煉鐵啊,這哥們兒玩得也太猛了吧!是哪家的富二代閑的蛋疼在那瞎鼓搗啊。

眾網友速度進行圍觀的同時,也對圖片中顯露出的工藝議論紛紛,爭論的焦點是這爐子是否真體現的是明末的冶鐵技術。眾說紛紜,各執一詞,主要確實是離廣大群眾生活有點兒遠,沒甚麼人玩過這玩意。有幾個言辭激烈的引經據典,將吳為罵得狗血淋頭,不過他們的說法倒也有點道理,明朝一年鐵產量幾十萬噸,要說都是用這種土爐子煉出來的連吳為自己都不信!不過沒有誰比吳為更明白地知道這的確就是明朝的技術,真的不能再真了,砌爐子的明朝大爺還在自己手下討生活吶,他敢藏私嗎?問過李順,他一口咬定官家作坊用的也是這種爐子。無奈何,還是沒什麼人相信,吳為只好一口咬定咱這帖子講的是民間工藝,民間知道不,就是鄉下的煉鐵作坊,你現代一個鄉下的黑煉鋼廠能跟武鋼寶鋼比?

不過批評的人也不白批評,還是指出了很多改進的地方的,很有一些是以明末的技術水平稍加改造就可以使產量大大提高的,這讓吳為這個手殘黨放下心來。比方說蓄熱室,其實就是在小高爐旁邊砌一個小型蓄熱空間,原理吳為也不懂,但跟李順一說,沒花多大功夫人家就做出來了,經試驗確實能少費3成木炭,還能多出2成鐵!這讓眾人都懷疑吳為是不是家傳辦鐵廠的。蓄熱室也就罷了,再配上利用變速齒輪改進過的高速鼓風機,更是節省人力之余,效率大增!

雖然這已經讓眾人將吳為佩服得五體投地了,但畢竟煉出來的還是生鐵,並不是鋼,這讓吳為這個穿越人士並不太滿意。煉鋼最關鍵的一是爐溫,二是砌煉鋼高爐用的耐火磚,前者在用了蓄熱室、木炭和新式鼓風機後還能勉強達到,後者在這年頭就根本沒有!雖然高嶺土磚和雲石磚這個時代的南方江西一帶能找著材料,但這麼遠距離拖土回來燒磚明顯不靠譜。

最後在幾個網友的建議下,吳為一咬牙直接從現代拉了一車成品耐火磚過來,煉鋼專用的那種,據說主要材料是雲片石,用它砌成的爐子最是適合冶煉國內高磷高硫的礦石。他故作神秘地將簡易煉鋼轉爐的改進方法告訴了李順,塞給他一張圖紙就揚長而去,沒辦法,讓他動動嘴皮子還行,幫著動手那是分分鐘露餡的,只好故作高深了。不料這幫工匠認為吳為地位尊崇,如此作派正是再合理也沒有了,竟識趣地連細節也不敢問,只是一群人拿著圖紙在那里沒日沒夜地進行技術攻關,還別說,真就按吳為所說,將這煉鋼爐鼓搗出來了!其實說來也不奇怪,這些人怎麼說也是有修煉鐵爐的經驗的,而煉鋼和煉鐵技術上有很多地方相通,煉鋼其實就是將鐵中的含碳量降低的過程。這個過程說難也難,說簡單也簡單,一些技術關鍵點不過是一層窗戶紙的事,既然技術、材料都有了,煉出鋼來就是遲早的事兒,只是這過程實在太快,出乎吳為意料之外。

第一爐鋼水煉制成功的時候,整個工坊都沸騰了,有的老工匠甚至流下了眼淚。根本不用懷疑,那熾白蒸騰的鋼水一看就不同于黃亮的鐵水,而且足足有上千斤之多!也不怪工匠們激動,這年頭鋼比鐵要難煉制的多,明末沒有耐火材料,沒有蓄熱室和鼓風機,不可能用氧化法直接「煉」出鋼來,只能用炒鋼法也就是用一根柳木棒象炒菜一樣慢慢地攪拌鐵水,以去除鐵水中多余碳的方法得到鋼。但這法子相當不靠譜,因為柳木棒很容易被燒融進鐵水里,反而會使含碳量更高,即使運氣好煉出鋼來,產量也是極低,而且多半還是品質較低的高碳鋼。更加廣泛應用的煉鋼法則是鍛打法,就是將生鐵塊燒紅用鐵錘不停鍛打,「一鍛一輕,至累鍛而斤兩不減,則純鋼也」。可想而知,這種方法產量就更低了。因此明末全國鋼的年產量不過2、3千噸,人均鋼產量不過半兩而已,做把水果刀都不夠!也因為如此,鋼價足足是生鐵價格的十到二十倍!

吳為建的這個煉鋼小高爐當然屬于最簡易的那種,饒是如此,產量也不是這時代的老式煉鐵爐可比的,一爐就能出上千斤鋼,日產量足足能達到5千余斤!一個高爐每年可以生產半年,這樣一算,一年產量是5多噸。雖然對于吳為來說,這個數字只不過差強人意,但這已經足以讓李順還有一眾鐵匠對吳為奉若神明了,老天爺,一座高爐的鋼產量足可抵得山西全省之和!而且建這煉鋼爐並不比老式煉鐵爐難多少,能建一座,就能建得更多,要是大動起來,起十座八座高爐也只是尋常事,如此一來,產量和利潤更是可想而知!

這年頭,任何一種能明顯提高生產力的技術都是不傳之秘,要麼傳男不傳女,要麼掌握在大型官辦作坊手里,更何況是這般顛覆性的技術,稱之為軍國重器也不為過!而如此要緊的煉鋼之法吳典史輕輕易易就教給了自己,只這份信任就足以讓人對他死心塌地!而且自身雖是吳典史的家奴,但典史大人還是承認自己的「親身」,將來這煉鋼作坊必將財源滾滾,自己怕不也能獲利豐厚!眾鐵匠想到此處無不心頭火熱,積極性高漲。

其實吳為一點都不擔心煉鋼方法泄漏出去,因為這煉鋼爐雖然道理簡單,但它有個死穴,就是砌爐所用的耐火磚是這時代沒有的。這個難題在這時代屬于無解,要是用這年代常用的粘土磚強行上馬,那就等著燒塌吧。

有了這個小高爐,連帶著安塞近郊的一個小鐵礦也就有了用武之地,這個礦儲量不大,品位也不高,正是俗稱的「雞窩礦」。但那是用後世眼光來看的,經營得好了,一年也還是能產個幾萬噸鐵礦石,供應吳為這個鐵匠作坊原料還是綽綽有余。本地煤礦質量甚佳,基本屬于出口級別的無煙煤,而且含磷量極低,正是天然的煉鋼材料,為別處所無,大肆開采之下,成本較木炭低廉了數倍。一時之間,天時地利人和竟無一不備,眼看一個迷你的明末煤鋼聯合體就漸漸成型了。

求收藏求推薦求打賞,武昌魚拜謝了!

(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穿越明末當土豪最新章節 | 穿越明末當土豪全文閱讀 | 穿越明末當土豪全集閱讀